2025年9月5日上午8点多,一个男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来到人间,母子平安。早已平淡到近乎绝望的希望,今天居然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我们欣喜生命的生生不息。
我们说近乎绝望,始于2008年。刚刚参加北二外毕业考试的女儿又投入研究生备考,连续的疲劳,产生多饮、肺部感染和喷射性呕吐,是通州的小格舅舅把她送到医院,才捡了条命,最终确诊为一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从那时开始,女儿就与胰岛素残酷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青春年华,可能意味着与下一代生命接续的绝缘。
军旅歌唱家祝学军,是我的朋友,他谱曲演唱过一首《妈妈,我也有孩子了》,我为这首歌的深情感动和失落,我从没敢在女儿面前提起过她祝叔叔的这首歌。今天,当小外孙安详地在襁褓中吃奶的时候,我和女儿提起了这首歌。女儿平静地说:我早就听过祝叔叔的这首歌。我能想象到女儿当时听这首歌时的心情,那是何等的空荡,何等的难受,那一定是五味杂陈,但也得默默地接受残酷的现实。
我来北京相处近二十年的至交好友,在学大教育崇文门校区结识的退役空军上校袁立山,几年前就得了个外孙,我们聚会时,他总眉飞色舞地说起和小外孙玩耍的开心事儿。当得知我女儿怀孕,替我们高兴;但我这个当父亲的心情还是深深的忧虑。袁叔叔也是看着我女儿成长的,了解女儿的情况,一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是充满风险的,但是立山对我说:没事,现在的技术一定没问题,何况你是在医疗技术首屈一指的北京生产,放心吧!但于我,还是充满忧虑、忧心和夹杂着些许安慰,我只能祈祷:但愿如此!但愿能生生不息。
立山的话在后来的实践中得以证实。女儿一直定点治疗的医院检查评估后建议7周终止妊娠,是海军总医院著名的生殖专家王霭明主任推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国著名的糖尿病妊娠专家杨慧霞主任。杨主任医道精湛,经验老道,干净利落,给出精准治疗、血糖控制方案,给女儿足够信心,让女儿无比信赖。杨主任把女儿这个案例,作为一个课题,因为像女儿这样的病症和年龄,糖尿病合并意外妊娠确实充满风险,需要科学医治,严谨对待。今天是杨慧霞主任亲自主刀,最终才迎来了一声清脆报晓的小生命。我们向杨主任,向杨主任的团队致敬!是您和您的团队引领着生生不息。
如今,生养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仅是用钱堆出来的,还要精心呵护,科学养育。我记得女儿初生的时候,就在家生产,因为姥姥就是位县级医院优秀的妇科大夫。那时候生孩子可不像今天这样金贵。在姥姥大夫的引导下,一个劲地让她妈妈使劲,渐渐地黑头发的小脑瓜就孵化出来了。今天,我看到精心呵护着女儿和外孙的金牌月嫂赵艳华女士,有从业超十年育儿和护理产妇的经验。她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每个动作都规范谨慎——辅助喂养、被动操、排气操、晒太阳、做抚触、听音乐,一丝不苟。女儿的月子餐更是丰富营养、花样翻新。除了责任心,小赵还富有人情味,比如心理疏导非常得体,不愧为金牌月嫂。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是老话。越是文化历史悠久的地方,即使是在计划生育时期,冒着被罚的风险至少也要生二胎,简单说的就是前边的道理。无子女老人的银发经济,重点还是落到经济上,这也是无奈之举。这让我想起前几年老父亲住院的情景,我们姊妹四个弟弟是主力,还有下一代,轮班陪床轮班休息,都显得紧张,看来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还是有道理的。
在我们国家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当下,很多受过高层次教育甚至是出国见过世面的人,对生孩子显得异常很冷漠。不说别人,女儿的姨表妹是国航乘务长,条件优越,可是夫妇商定就是不要孩子,双方父母气得半死,也无可奈何。其实我们国人不能只想现在不顾未来,不能只想自己而不顾家国。这是值得忧心的大事,绝不是个人的小事。其实多生孩子和多种树一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当有知识有文化也见过世面的人们对生育表现冷漠时,我们的未来是不就面临着人口的荒漠化呢?在此,不能不强调杨慧霞主任率领的产科团队和全国著名的男科学专家及性医学专家姜辉教授——新一届中华预防医学会生育力保护分会主任委员,他(她)们的一系列努力,就是要尽可能让国民多生孩子,尽一切可能保证孩子的质量,都是在为民族的生命传承,为民族的生生不息而坚守和努力。
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蛙》,讲的就是计划生育的故事。让我尤其深刻的记忆是小说主人公小蝌蚪的媳妇王仁美怀孕八个月愣生生人工流产大人小孩双亡和当时有钱人即使是代孕也要传宗接代,让生命生生不息。过去的计划生育自有其道理;今天的放开二胎三胎也自有其必要。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2013年国家生育政策就放开二胎,可见文学的力量,也就是说国家生育政策的改变跟莫言先生深邃的视野是有关系的。
女儿生孩子的小故事,给我的启发就是要生生不息。女儿的善良和坚强,让我敬佩,因为这孩子多年来一直与针头试纸条、每天都与血和糖打交道,但是她对下一代生命的渴望,让我对女儿产生庄严的敬意,那就是生生不息。让生命传递下去,繁衍生息,只有有了生命才能实现文化的代代传承,而不是在她这一代停滞、打住。
明媚和煦温馨的阳光照进来,时而孩子在酣睡;时而贪婪地吸吮乳汁,每天都在涨分量,长成像老局长佟大哥说的:顶梁柱,让人欣喜;时而吃饱喝足后打量陌生而又无比亲近的妈妈和我们,像是在自言自语地咿呀地说着什么,那一定是生命的密码,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既古老又原始的这个孩子生命启程的信息。
这个秋天出生的小生命,就叫秋实,春华秋实,他是秋天的果实,像秋天的收获一样饱满、丰盈、结实。他还有一个蒙古名字,因为妈妈的蒙古名字叫萨日娜,意思是:好啊;小秋实的蒙古名字叫阿尔亚斯,是长生天赐予的意思,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就像李太白和刘梦得的名字是汉民族文化传承一样。这个命名就是我们的美好期待——好啊,小秋实;好啊,阿尔亚斯。我们要精心呵护你这小小的生命,让你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2025年9月29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本文中“女儿”的父亲。北京资深语文教师、作家,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多年从事北京高考、全国高考作文研究,多次准确预测高考中考作文。著有《学苑文鉴》、《高考(中考)作文集萃》、《洮儿河的诉说》。
2025-09-29
2025-09-29
2025-09-27
2025-09-26
2025-09-26
2025-09-23
2025-09-22
2025-09-21
2025-09-19
2025-09-18
2025-09-18
2025-09-15
2025-09-10
2025-09-09
2025-09-08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