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一生暖
张消寒
走南闯北,我品尝过众多面食,诸如岐山臊子面、重庆小面、兰州拉面、河南烩面……但唯独母亲的手擀面令我魂牵梦萦!
母亲做面极为讲究。先是备好凉水,将适量碱面放入水中,再撒少许盐,待其溶化后,一点一点倒入面粉盆里,用手搅拌并反复揉面。面和好后,还需用力多揉几遍,直至面团稍硬实为止。随后把揉好的面团放进瓷盆,蒙上一块笼布,再扣上个菜盆。半个钟头之后开始擀面,这全凭母亲的手感,用力要均匀,一开始得多撒些干面粉以防粘连。然后一遍又一遍从中间往四周擀,擀成一张又圆又薄的大饼,再一层一层折叠起来。最后切成厚薄适中、粗细均匀的面条,这一步必须刀刀利落,否则切出来的面条会粘连在一起!
每当此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帮母亲把水烧开,母亲趁着水开迅速下入面条,在锅里翻滚几个来回便可捞出。这时我们兄妹几个早已捧着碗排着队,心急如焚地等着母亲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面条。母亲的手擀面格外有嚼劲,再配上韭菜蛋花汤,吃起来鲜香可口,令人回味无尽……
渐渐地,我们长大了。看着别的小朋友过生日有蛋糕吃,可我们兄妹几个过生日从未吃过蛋糕。有一年我过生日,嚷着要吃蛋糕,父亲呵斥了我一顿,这才知晓“儿的生日就是娘的难日”。回想我们兄妹过生日的情景,父亲总是帮着母亲给我们做手擀面,不管是谁过生日,每人都能有一碗母亲的手擀面,面底下还卧着一个荷包蛋。母亲就静静地看着我们吃,不发一言。我想母亲定然是想起了那些艰难的岁月……
参加工作后,单位离家较远,回家的次数大幅减少。每次回家前我都会提前给母亲打电话,告知她下午就能到家。不管母亲当时在做什么,总会第一时间去和面、揉面、擀面,算好时间,待我到家时总有一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端上来。她总说:“上车饺子下车面,下了车吃面吉利!”这看似平常的手擀面,于我而言已不是单纯的一碗面了。正因如此,工作之余我格外期盼着回家。
结婚当天,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要和娘家兄弟吃“分家面”。面是母亲天没亮就起床擀好的,就怕我错过良辰吉日。当时被喜庆冲昏头脑的我哪顾得上这些,只记得嫂子把面端到我的床前,我和哥哥、弟弟分别吃上一口,旁边的婶娘
说道:“吃了这口面,从此回家就是客人咯!”听到这句话,我第一次觉得母亲的手擀面味同嚼蜡,迟迟难以咽下。而此时的母亲,已躲在门后偷偷抹泪。
如今的我,已能够独当一面。学会了承担责任,也能为孩子遮风挡雨,还在母亲看不到的地方,悄悄学着她擀面的样子,模仿着她的每个动作,打理着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
生活的忙碌让我许久未归家探望母亲,也许久未尝她亲手做的手擀面了。某个瞬间,那熟悉的味道仿佛又在鼻尖萦绕,对母亲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我拿起电话拨给母亲:“妈,今晚回去看您!”“好咧,这就和面,给你擀面吃……”母亲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家中那熟悉的灶台,那升腾的热气,还有母亲那满是慈爱的笑容。
挂断电话,我的心早已飞向了那个温暖的家。
作者简介:张消寒,女,90后,陕西省紫阳县城关镇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祖籍江苏徐州。工作之余,品茶、写作,有作品见于《楚天都市报》《云浮日报》《宿迁日报》《厦门晚报》《图门江报》《兰江导报》《陕西农村报》《商洛日报》《荣成时讯》《沧州晚报》《日照日报》《滕州日报》等报刊。
2025-09-18
2025-09-18
2025-09-15
2025-09-10
2025-09-09
2025-09-08
2025-09-08
2025-09-07
2025-09-05
2025-09-05
2025-09-03
2025-09-02
2025-09-01
2025-09-01
2025-08-30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