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穆明祥: 家,从何时老起?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穆明祥 | 发布时间: 2025-05-19 | 69 次浏览 | 分享到:

家,是每个人的出生地、摇篮乡、避风港、栖息处和桃花源。从呱呱坠地,到上幼儿园,再到初中、高中,直到上大学、工作前,都围绕着这个家转。这方沃土,这个温床,这个有爹妈的地方,便是每个人的不二之家。

       但当儿女们成年,考上外地大学,或找到外地工作后,这个不二之家,便有了另一个称呼,也就是在家的前边加了个形容词“老”,变成了“老家”。家,就从这个时候变得“老”了起来。随着天涯游子、他乡寓士和海外侨胞年龄的增长,家,也就变得越来越“老”了。
       但不管这个家再“老”,对天涯游子、他乡寓士和海外侨胞而言,只要爹妈活着,这个家还是跟从前一样地亲近、温暖、温馨、祥和、安适,充满着爱心、爱情、爱怜、爱恋……在外的天涯游子、他乡寓士和海外侨胞,依然是那样地不舍、眷恋、感恩、思念……因为,他们的根永远在这里,他们的祖籍也永远是这里。
       即便是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也不在“老家”了,但每个天涯游子、他乡寓士和海外侨胞也不会忘记“老家”,时时会想起“老家”,想起“老家”的一草一木、一村一落、一人一事;想起“老家”的青梅竹马、童年发小、隔壁玩伴、学校同桌、老师亲友,尽管他们现在或许都已变成老翁老妪,抑或是有的已经不在人间……不啻是白天,有时也在梦中。
       对一个人,尤其是天涯游子、他乡寓士和海外侨胞,尤其是越接近老年的天涯游子、他乡寓士和海外侨胞,这个家越是“老”,就越是牵肠挂肚、深深思念、难割难舍,要不怎么会有“叶落归根”的成语千秋流传?就笔者而言,虽然离开“老家”已经50多年了,可对“老家”不仅一直没有忘怀过,而且越来越牵怀、挂念。
       就在昨天夜里,我又梦见了“老家”的寒舍老院。家里亲人们的面目在梦里模糊不清,醒来当然也无从忆起,唯有在梦里所做的一件事,醒来后仍然记得那么清晰,就是我每次回家离开时回望过的那扇大门——天黑了,好像还刮着风,大门没有闭好,我一次又一次地去关闭,并到处找东西去顶、插,但都不称意,总是闭不严实。最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平时用的一根垫门担(即门闩),横着插向门两边的闩眼,终于把门关闭好了,这才放心地走开了。这时,我也从梦中惊醒了。
       日日防盗,夜夜防贼,出于安全考虑,天黑关闭家门,这是农村人们生活中的例行日常。我未工作前在“老家”的时候,也经常在睡觉前去关闭大门。但那时的关门很简单,双手推闭两块门扇合在一起,插上门侧备好的门闩或门销子就完了。可每次在梦中关闭大门时候,怎么就那样地费事呢?总是要寻寻找找,折腾上好长时间才算完事呢?不得而解!
      就以上这个梦,多少年来,我不止做过一次,而是数月半载间就会做一次。当然,梦见过“老家”的人事,何啻这一件!
      “老家”,就是这样地让人终生难忘。不管她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岁月沧桑,但对自离开她那一刻而使她“老”起的天涯游子、他乡寓士和海外侨胞而言,她越是“老”,却越让人牵挂、思念、不舍和眷恋……直到“叶落归根”的那一天。这就是每个天涯游子、他乡寓士和海外侨胞终生难忘的“老家”和故土家园!

穆明祥,笔名穆肃,甘肃省秦安县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电力作家协会、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等。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国家电网报》《国家档案报》《甘肃日报》《中华诗词》《诗刊》《飞天》《世界日报》(菲律宾)等国内外100余家报刊发表诗词、杂文、评论等7000余篇(首)。获中宣部等单位全国诗词征文奖、国家档案局全国征文奖等。已出版的文学著作有:《穆明祥诗词集》《陇上行吟集》《穆明祥诗词吟稿》《穆明祥诗词文赋集》《三论集》《四谭集》等11部,数百万字。

散文随笔
更多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