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创作自救,寻求突破,戏曲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中国戏剧文学学会 | 作者:颜全毅 | 发布时间: 2025-07-25 | 84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十届全国戏剧文学研讨会戏曲组总结发言


图片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成立40周年·第十届全国戏剧文学研讨会戏曲组研讨,来自全国30多位戏曲从业者参加研讨会,主要围绕戏剧文学的创新与发展话题展开讨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颜全毅教授主持会议,并在总结大会上进行总结发言,发言原文整理奉上,以飨读者。


图片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颜全毅教授作为戏曲的组长进行发言。他分别介绍了戏剧文学学会以及其成立、第十届全国戏剧文学研讨会的情况和参会人员背景;其次,安徽剧作家侯露老师,戏曲艺术研究员谭志湘老师、吴乾浩老师,昆曲世家朱雅老师,以及其他来自天南海北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轮流发言。强调了年轻一代是戏曲发展的未来,并鼓励大家就戏曲的重要性进行讨论。专家学者们回顾了戏剧文学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多位剧作家分享了自己在戏剧创作过程中的经历、困难或感受,以及对戏剧行业现状的思考和建议。最后,讨论者们探讨了戏剧市场的问题及改革方向,给予当下戏曲发展以重要启示。


图片


他指出当前戏曲创作面临体制变革带来的诸多困难,如院团管理权移交导致的流程复杂化及资金短缺问题。他特别强调“创作自救”的重要性,建议基层院团通过小剧场模式寻求突破,同时,他呼吁会员间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互助,发挥行业学会作用,应对行业挑战。

随后他建议聚焦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当下对于戏曲发展,我们目前应当做什么;第二,对于发展中的困难,我们最需要帮助是什么;第三,协会会员应当怎样互相交流,提供何种支持和帮助。


图片


安徽省剧协原副主席侯露老师在会上深情回顾了自己的戏剧人生,她以自身经历诠释了戏剧文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从学生时代抱着孩子求学,到如今带领学生创作获奖,她始终坚守戏剧文学阵地。侯老师分享了自己如何抢救性保护严凤英故居文物的感人故事。她指出,戏剧文学工作者首先要有责任与担当,其次不仅要关注专业院团,更要重视民间票友的热情,并以实际行动传承戏曲文化。


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老师以84岁高龄分享了她对戏剧艺术的深刻见解。她回顾了自己跟随梅兰芳、周信芳等大师学习的经历,强调“艺术良心”的重要性,坚持在评审工作中保持公正。谭老师提出戏剧人必须“做强自己”:一要开阔视野,她以梅兰芳教导学生广泛观摩各剧种为例,建议年轻人不要局限于一隅;二要找准定位,她以自身将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结合的经验,说明每个人都要走出自己的道路;三要提高站位,她特别指出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思考。谭老师最后勉励后辈要不断提升艺术境界,展现出老一代戏剧人对艺术传承的深切期许。

中国艺术研究员研究员吴乾浩老师对戏剧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40年来戏剧文学已从最初的话剧、戏曲两大门类,发展为包含音乐剧、儿童剧、沉浸式戏剧等多元化的艺术形态。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冲击,吴老师预见未来戏剧文学将呈现“多维结构”的发展态势,强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图片


江苏省演艺集团一级演员朱雅老师强调出“未来归根结底是年轻人的”,作为横跨京剧、昆曲表演与文学创作的艺术家,朱老师分享了自己与戏剧文学学会的特殊缘分,认为在高科技时代,戏曲创作培养的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指出戏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千年文明的使命,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坚守精神。她坦言戏曲道路虽然清贫,却能带来比物质更丰盈的精神满足,这种对艺术信念的执着追求,正是戏剧文学学会40年来坚守的文化初心。


图片


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原主任王辉老师从政策层面分享了戏剧发展的新动向与机遇。他重点介绍了国家艺术基金对小剧场作品的支持力度加大,小作品资助额度从10万元提升至30万元,建议年轻创作者抓住这一政策机遇。针对当前创作生态,王老师指出小剧场作品已成为发展趋势,符合现代观众观赏习惯。这些务实建议既反映了政策导向的变化,也为青年戏剧人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图片


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姚金成老师在发言中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戏剧与文学的辩证关系,提出“戏剧是文学的女儿”这一见解。他强调,优秀的戏剧作品必须兼具文学性与舞台性的双重特质,剧作家既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又要深刻理解舞台艺术规律。姚老师指出,当前戏剧创作面临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平衡文学表达与舞台呈现,这一平衡过程往往成为剧作家的终身课题。他建议,创作过程中应当加强与导演、音乐等艺术部门的联系,通过整合各类舞台艺术元素,使文学创作真正获得戏剧生命。


图片


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助理、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秘书长樊明君老师在发言中着重强调了戏曲艺术回归民间的重要性。他以川剧《巴山秀才》为例,指出戏曲创作必须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统一的原则,在保持思想深度的同时,语言表达要通俗易懂、贴近群众。通过家长里短的表演形式所展现的浓厚生活气息,这正是戏曲艺术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戏曲创作既要追求诗意化的文学境界,更要注重从民间文学、传统戏曲中汲取养分,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让深刻的思想通过浅显直观的形式呈现,实现真正的“戏剧回归文学,戏曲回归民间”。


图片


上海淮剧团副团长管燕草老师以上海淮剧发展为例,深入探讨了地方剧种的都市化转型与当代发展问题。她指出,淮剧从江苏发展到上海,在题材选择上已从农村题材转向更贴近都市生活的现代题材,形成了与江苏淮剧迥异的风格特色。管老师建议在保持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平衡新创剧目与传统剧目的关系,探索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改编方式,同时呼吁加强青年演员培养、唱腔设计传承和编剧队伍建设,为地方剧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图片


郑州九颗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董顺卿老师强调要在保留传统经典剧目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王老师建议历史剧要保持古典诗词韵味,现代戏则要贴近生活语言,特别强调戏曲创作要把握好文学性与通俗性的平衡,既不能过度追求思想性而失去观众,也不能为迎合市场而降低艺术品质。


图片


湖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刘海阳老师在发言中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学价值和当代创新问题。王老师指出当前曲牌体创作面临传统音乐程式与现代审美需求之间的冲突。建议在保持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对传统曲牌进行精简运用,使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杜蓉提出两大改革方向:在内部管理上,实现正式工与临时工的同工同酬;在市场化转型上,建议借鉴《新龙门客栈》的营销模式和《浮生六记》的文旅融合经验,打造独特晋剧的IP。


图片


嵊州市越剧团团长朱杭灿从院团管理者的角度,深刻剖析了当前戏曲行业面临的人才困境。他指出,戏曲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在于“情怀缺失”,呼吁要加强“艺术情怀”教育,在教学中渗透艺术使命感的培养,只有守住这份情怀,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才能根基牢固。


图片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黄昉老师从戏曲教育者的角度,深刻剖析了当前戏曲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她指出,在短视频时代和快节奏社会的冲击下,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取向功利化的问题,更倾向于选择来钱快的行业,而戏剧创作这种需要长期积累的专业则面临招生难、培养难、留人难的境地。黄老师呼吁,要建立更适合年轻创作者的成长环境,完善青年戏剧人才扶持机制,让有志于戏曲事业的年轻人既能坚守艺术理想,又能解决基本生存问题。


图片


安徽省蚌埠市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文硖老师犀利指出,当前戏曲届存在过度神秘化的倾向,通过对比好莱坞电影、网络游戏等通俗文化的吸引力,呼吁回归戏曲作为“俗文化”的本质属性。文硖老师强调,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戏曲传承必须贴近当代青年生活,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要让年轻人真正理解并热爱这门艺术。


图片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李佩泓老师,从艺术本真和市场实践两个维度分享了深刻见解。她强调“戏剧文学化,文学戏剧化”的辩证关系,主张艺术创作要以“让百姓开心”为宗旨。在艺术本体层面,李老师结合程派艺术实践,指出唱腔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演员要具备“一站就有戏”。


图片


青年戏曲演员司丹丹分享她演员出身,毕业后从事传媒文化工作,同时坚持小剧场戏曲的创作的经历。指出面对创作中的资金、成本等现实困难,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商演筹集资金,再将演出经验反哺创作。


image.png


原《演讲与口才》杂志社编辑、北京大红门国际会展中心文化顾问王丁强老师强调当前年轻编剧普遍存在脱离生活实践的问题,往往闭门造车,导致作品缺乏生活真实感,语言晦涩难懂。王老师建议编剧要深入生活实践,观察社会热点,学习白居易的创作法——作品要让普通群众听得懂。

天津传媒学院戏文系教师王颖超提出关于数智时代下戏曲创、编、演三个层面的思考与疑惑,尤其数字剧场、虚拟沉浸式戏剧形式、赛博表演等未来的剧场生态的革新会给戏曲创作带来新的挑战。需要思考在大量新技术新元素充斥之下如何不破坏戏曲的审美表达,技术和创新不能掩盖精神内核的创造与真诚表达。


图片


分组研讨最后由天津传媒学院戏文系主任张亚男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她认为老一辈艺术家的学术积淀与青年一代的创新活力相结合,正是戏曲薪火相传的关键。表示戏剧文学要在守正创新中发展,坚守文化使命,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