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黄贤明:阳明心学治田州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黄贤明 | 发布时间: 2025-05-01 | 150 次浏览 | 分享到:

阳明心学治田州


作者:黄贤明

 

嘉靖五年(1526年)十一月,一位外貌清癯,气质儒雅的老人,拗不过朝廷两次下旨催促,冒着55岁的高龄,拖着一身病恹恹的身体,从江西风雨兼程来到广西,正式就任两广总督,负责平定思田之乱。

此前,田州(今广西田阳、百色一带)土司岑猛死后,土司内部权力争夺硝烟弥漫,其子岑邦相与岑芝为争夺土司之位剑拔弩张,内乱由此而生。无独有偶,此时,朝廷正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不料却引发了田州头目卢苏、王受的强烈抵制。他们以“岑猛未死、借兵复仇”之名,煽动民众攻占田州城,杀害流官张经,随后引兵侵犯相邻的思恩府(今武鸣、马山、平果一带),俘虏知府吴期英,一时之间,思田之乱就此产生,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明朝廷焦急万分,急调王阳明先生到广西就职平叛。

前文说到的那位高龄病官,就是王阳明先生。

到任广西后,阳明先生深入民间察民情、听民声,他睿智的头脑洞察了叛乱的根源是明廷政策失误,流官制度引发民怨,而非土司无由头举旗反叛朝廷。

十二月初,他向朝廷提交《赴任谢恩遂陈肤见疏》,提出平叛思田之乱宜以招抚为主、保留土官的策略,主张赦免叛乱首领卢苏、王受,以稳定局势。十二月至次年一月,阳明先生通过招抚政策,迅速瓦解叛军心理防线。卢苏、王受见朝廷宽大为怀,于嘉靖六年(1527年)正月二十六日率七万余众投降。二月十三日,阳明先生正式向朝廷提交《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宣布思田之乱平息。

这位采用心学之术平息内乱的人,被后人称为与孔子齐名的圣人,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圣人。

500年前,阳明先生以其心学之计平叛思田之乱,让田阳、百色、平果、武鸣这一带壮民族聚居区几万名百姓免于生灵涂炭,世世代代在右江河谷等地繁衍生息。如今,百色成为全域性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节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为祖国南部边陲一块生机勃勃的乐土。

阳明先生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有其独特的贡献。他创立心学体系,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真理存在于内心,无需外求,强调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自觉。他一生主张知行合一,阐释知与行不可分割,真正的知识必须付诸实践,强调道德认知与实践的统一。他提出致良知的理念,认为良知是人心固有的道德判断力,通过唤醒和扩充良知,可达至善的境界。他成功平定宸濠之乱、南赣盗乱等,稳定了明朝的社会秩序,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在地方工作中他治理有方。包括平叛思田之乱后治理田州。在任期间,他推行善政,改善民生,注重教化,促进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他人格高尚,言行一致,坚守道德准则,面对困境和挑战,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创办书院,培养人才,传播儒家思想和心学理念。阳明先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均达到极高成就,其思想和功劳足以与孔子比肩,圣人之称实至名归。

在田阳、百色,阳明先生平叛思田之乱及治理田州的功绩影响了好几百年,影响了好几代人。如今,百色乃至广西人种种谦让、勇敢、热情、奉献等等高素质的表现体现出当年阳明先生以文教化的影响。从百色发展的历史和辈出的人才可见阳明心学治理的深远影响。比如1554年,壮族巾帼瓦氏夫人率6000多名广西俍兵千里奔赴抗倭,卓见壮族人民英勇顽强的爱国奉献精神。300年后,1856年清朝西林县令张鸣凤不畏洋人敢于处死洋传教士马赖,史称“西林教案”,展现出壮族人民大义凛然、不受外族欺压的铮铮铁骨,即便其后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导火索也无可畏惧。其后不久,清末1882—1907年西林县相继诞生一门三总督,其中一位总督岑春煊自称其深受阳明先生文化的影响,他在任总督等朝廷官职后,大力兴办学校,比如泗色中学(今百色中学)、南阳书院,培养壮瑶苗少数民族学生,影响至今。192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革命先辈,在右江地区领导了“百色起义”,展现百色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决心,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民族地区举行起义成功的典范。

阳明先生治理百色边疆,他以心学为剑,以智慧为盾,开启了一段影响深远的基层社会治理篇章。阳明先生深知,武力镇压或许能暂时平息叛乱,但绝非长久之计,唯有从人心入手,方能实现长治久安。于是,他怀着“以攻心为上”的策略,踏上了这片亟待安抚的土地。

他反对一味地用兵,在给朝廷的上疏中,明确指出“若以武力剿捕,无论胜败,均有十患;若用安抚之策,则收十善之效”。他的目光,超越了眼前的战乱,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矛盾根源。抵达田州后,阳明先生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魄力。他提出“因俗而治”,一方面保留部分土官职位,让岑猛次子岑邦相“掌州事”,安抚了土司势力的情绪;另一方面,设立流官,并分设 19 个巡检司,由卢苏、王受等土目担任巡检司长,巧妙地削弱了土司的世袭权力。这一刚柔并济的举措,如同春风化雨,迅速化解了紧张的局势。卢苏、王受率众归顺,田州、思恩的叛乱在阳明先生的智慧下迅速平息,黎民百姓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宁。

阳明先生大力普及教育,在田州设立社学、县学,鼓励壮、瑶子弟入学。他深知,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片土地的未来。他的门人弟子如王杏、郭子章等,延续其教育理念,使得广西等地文教大兴。在当时,田州地区的孩子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走进学堂,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为了传播儒家文化,阳明先生在南宁创办了“敷文书院”,以“宣扬至仁,诞敷文德”为宗旨,亲自讲学,强调“明理学、正人心”。他允许田州学生到南宁入学。他认为“凡乱之起,由学不明。人失其心,肆恶纵情”,希望通过教育,让壮、瑶等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实现民族之间的深度融合。在田州,他设立田州书院,让琅琅书声回荡在这片土地上。书院《训士四则》--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阳明先生认识到,文化的融合与教育的普及,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在平定叛乱后,他积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将田州府降为州级,设立流官,同时保留土官职位,形成“土流并治”的独特模式。

     不仅如此,阳明先生制定了《田州民约》《思恩教民榜文》等,将儒家伦理与地方习俗相结合,规范百姓的行为。他深知,文化的传播需要贴近百姓的生活,于是利用壮族“歌圩”“祭祖”等传统活动,将“仁义”“忠孝”等儒家理念融入其中。例如在田州“三月三歌圩”中增设“诗经吟诵”环节,让壮族山歌中融入了儒家的智慧,实现了文化的有机融合。

阳明先生积极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田州城郊,他带领百姓开凿水渠、修筑堤坝,其中修建的“阳明渠”,至今仍被当地称为“圣人渠”,这条渠如同一道生命线,灌溉着农田,滋养着百姓。

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阳明先生减免田州百姓的赋税,设立“义仓”储备粮食,应对灾荒。在《告谕田州黎民》中,他痛斥“近岁以来,有司多不得人,贪墨成风,以致民困而乱起”,要求官员“痛恤民隐”,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阳明先生在平叛之后亲自撰写了《征抚思田功绩文》,刻在平果市城区右江南岸观音桥头旁的阳明洞口崖壁岩石上。石刻记载了阳明先生在嘉靖年间奉命征抚广西思恩、田州地区的过程和功绩。由于右江河隆安县段金鸡滩水电站蓄水,石刻已被淹没约1米,部分内容位于水下。

文曰:于时皇帝忧悯元元 ,容有无辜而死者乎?乃命新建伯臣王守仁,曷往视师。其以德绥,勿以兵处。乃班师撤旅,信义大宣。诸夷感慕 ,旬日之间,自缚来归者七万一千。悉放之还农,两省以安。  

昔有苗徂征,七旬来格 。今未朞月,而蛮夷率服绥之,斯来速于邮传。舞干之化,何以加焉 ?  

爰告思田,毋忘帝德。爰勒山石,昭此赫赫。  

文武圣神,率土之滨,凡有血气,莫不尊亲。  

嘉靖戊子季春,臣守仁稽首拜手书。 …… 

意思是:此时皇帝(明世宗嘉靖帝)体恤黎民百姓,担心有无辜之人因战乱丧生。于是朝廷任命新建伯王守仁为统帅,前往广西督师。王阳明主张以德安抚,而非武力镇压。他撤回军队,广布信义,使叛众感化。思恩、田州少数民族被感化,十日内主动绑缚自己归降者达七万余人。王阳明释放所有归降者,让他们回归农耕,广西、广东两省得以安定。昔日大禹征讨有苗(三苗部落),历时七十天方降服;如今不到一月,蛮夷便归顺,速度胜过驿站传信。此功绩胜过“舞干羽而有苗服”的传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伟大?告诫思恩、田州土司及百姓莫忘皇恩。将此功绩刻于山石,以显朝廷威德。嘉靖六年(1527年)三月,臣王守仁恭敬书写此文。......

在百色这片曾被司马迁称为“南蛮”的土地上,阳明先生用他的心学完成了一场超越民族、超越时空的文化缝合。他的思想像右江的洪流,在壮族的铜鼓、瑶族的长鼓和彝族的芦笙声,汇聚成中华文化最动人的和声。

阳明先生在广西期间,留下了不少诗文,这些诗文如同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他的心学智慧。在《思恩道中》,“山深瘴雾暗征衣,路转峰回望欲迷。忽见炊烟生野戍,始知人境在云西”,描绘了他巡视思恩府时的艰辛旅途。“山深瘴雾”写出了广西多山瘴气的恶劣环境,而“忽见炊烟生野戍”则让他看到了百姓生活的希望,也坚定了他以教化止乱的信心。

     阳明先生让不同民族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对于当今百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贡献力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望阳明先生在田州的历史、百色的历史,我们汲取着智慧与力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处遗迹,每一首诗文,都在激励着百色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时光流转,今日的百色,早已不是当年的“蛮荒之地”。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百色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阳明先生留下的治理智慧,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漫步在田州古城,徜徉在敢壮山下,流连于右江河边,看着壮族儿女身着传统服饰,敲打着有壮族青蛙图腾的铜鼓,唱着悠扬的山歌,那山歌里,或许还藏着明朝时代传承下来的“良知”与“仁义”。右江的水还在流淌,田州的故事还在续写,而阳明心学的智慧,早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成为百色发展的精神力量,指引着人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前行。

 

(黄贤明,壮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现在广西百色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爱好文学创作,业余时间勤于撰稿,1996年开始发表各种作品,先后在“人民网”《广西日报》《当代广西》《中国劳动保障报》《广西人大》杂志、“中国散文学会”“大散文通讯”“中国作家在线”“今日作家”和“乡土文学”等微信公众号以及《右江日报》《黔西南日报》《百色工作》“百色人大网”《靖西文艺》《驮娘江》等报纸杂志发表一些散文、诗歌、时事评论、新闻报道、理论文章等。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章近300篇,近50万字。


散文随笔
更多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