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下午,知名女作家徐婉心《我来了我看见》新书分享研讨会,在北大纵横四楼作者面对面会客厅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文联主办,海淀区政协委员、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璞出席分享研讨会,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仇秀莉,教育专家、辽宁省特级教师于永昌, 沧浪雅苑诗社社长、著名诗人张建军, 沈阳市作协副秘书长于雅欣,诗人、作家吕素庆,中国作协会员、著名作家、诗人杨府,中国作协会员、著名作家胡玉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青州市作协主席、《青州文学》主编张 雯 , 画家白心,徐婉心同学李广江,志愿者刘瑞春、张文远、黄天菊及热心读者30多人现场参加,线上10000多人观看现场直播。分享会由生态文学作家、北下关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武主持。
北大纵横董事长、作者面对面活动发起人王璞先生亲临现场致辞,他对来自辽宁沈阳的作家徐婉心及其新作《我来了我看见》给予高度评价,对同样有着蒙古族血统、能说一口流利蒙古语并能用蒙古语进行写作的作者表示敬佩。他简单介绍了作者面对面的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还对莅临作者面对面对现场的各位作家、评论家、文学爱好者表示欢迎。
北下关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武在主持中介绍了现场与会嘉宾,讲解了北下关文联以及举办作者面对面的相关情况,讲述了和徐婉心之间的文友情谊及其对其最新著作《我来了我看见》的评价,称赞这部作品是反映在辽宁全面振兴的时代浪潮的优秀作品,为中国工业版图上写下英雄的史诗。 他还以书中“哲学事故”中展现出的强烈的戏剧冲突、鲜明立体的人物塑造、丰富的主题交织以及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讲解和评论。
在分享中,作家徐婉心以新奇的汉蒙语相间的开场白,表达了自己对这次活动的期待、感动、感恩、感谢、感激之情。她结合自己的身世经历、家庭背景、文学历程,讲述了自己的创作这部小说的前因后果,对书中人物原型和艺术塑造进行了真诚讲述,几十年的高中语文老师的功底,让她在讲述中情节高潮跌宕起伏、语言情感充沛娓娓道来。她时而深情倾诉创作过程中的精彩细节、时而高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作,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著名作家仇秀莉在发言中,指出这部作品采取工业叙事的双重旋律,将个体奋斗与时代背景结合,展现东北工业复兴。 既有 “励志”的微观叙事又有 “史诗”的宏观格局。在人物塑造上,既有人公的“心灵解剖术”,又有 群像的“生态价值”。小说对科技元素的深度书写,使其成为汉语工业文学的重要突破,将其定位为“东北工业文明的精神碑石”,其价值超越已经文学本身。
沧浪雅苑诗社社长、著名诗人张建军在发放言中讲述了与徐婉心的诗友情谊,对这部小说进行讲评:,称赞作品充满浓厚的诗意与象征性, 意象丰富意象密集且充满象征意味,构建了具体抽象的世界。语言跳跃,营造出一种梦幻、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感觉。中间具有强烈的个人化叙事与内心世界、时空的跳跃与融合、现实与梦境的交织、过去与现在的叠印、历史与当下的连接。同时指出,语言的密度与难度:意象密集,象征性强,句式跳跃,可能对部分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叙事的非传统性,情节不是线性推进,而是以情绪和意识流动为主导,更像是意识流中的一个锚点。总之,作者展现了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营造出一种既寒冷刺骨又充满内在张力的氛围。后续发展将揭示她寻找马总的目的以及她如何在“风刀”般的现实中真正立足。
沈阳市作协副秘书长于雅欣在发言中深情讲述了与徐婉心相识、相知的多年经历,她指出,这部作品不仅文本自身的“高能量密度”,信息量极大,每一处对话、动作、心理描写都承载着多重信息(情节推进+人物塑造+主题暗示+情感流动+文化思辨)。冲突激烈(职场风暴)、转折突然(情感爆发)、语言风格独特(粗粝口语+诗意哲思),这些都像磁石一样强烈吸引着自己,使读者快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而且人物对话的“高信息效率”,这种高效、精准、富有张力的对话本身就是评论的催化剂。意象与象征还有着“强烈的可解读性”, 作者精心设置的意象(河豚、战友匕首、神庙雕像、玻璃碗飞花、木瓜苦瓜、草戒指、火山坑、蓝色的触角等)和象征(儒家圈子、少正卯典故、技术困境、欧洲考察/可能的永别)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和开放性,天然激发评论者去挖掘其背后的情感、主题和文化意蕴。 总之,这绝非一部普通的工业题材小说。它深刻触及了技术伦理、文化桎梏、职场生态、人性挣扎,以及在钢铁与数据缝隙中顽强生长的、复杂而炽烈的情感。老穆与徐雁哲,尤其是老穆,其复杂性和悲剧感极具冲击力,令人过目难忘。这部作品的深厚价值,蕴含东北工业背景、文化反思精神以及独特的文学气质。
著名作家胡玉枝在发言中谈到,这部2011年完成作品所探讨的工业困境、文化冲突、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在今天可能引起更广泛的共鸣。其聚焦于“效果”与“手法”:文本“如何”产生力量(如戏剧张力如何构建?人物何以立体?主题如何深化?语言何以独特?),而非主观评判好坏。卓越的文本本身蕴含丰富的信息和强大的感染力,像一座宫殿,引导着评论者快速找到其支柱、梁栋与华彩。对作者创作的密度和深度即时响应。
教育专家、辽宁省特级教师于永昌作为曾担任过徐婉心所在学校的校长,退休后长期居住在北京,从基层到各部委进行多方位调查,关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对青年恋爱观念有所担忧。他引用实例,老师不同意孩子与自己培养的高材生恋爱结婚。专门呼吁和建议:“学校的老师要像培养自己的女婿一样培养男生,要像培养儿媳妇一样培养女生。”
于永昌对徐婉心文学创作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同时从一名教育学者的角度,指出这部文学作品虽然反映了东北振兴的问题,但还是非主流、浅层次地进行了剖析和叙述,还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东北振兴深层次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文化真实的反映,其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也正是现在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他提醒广大作者要深入调查,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素材,要进入普通工薪阶级生活,书写他们的困苦,解决问题。他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注重社会调查研究,深入进行思考创作,祝愿她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在互动环节,现场志愿者刘瑞春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我来了我看见》一书中精彩片段。
诗人、作家吕素庆在现场就小说中结构、叙述方式等问题进行提问,徐婉心一 一进行深入浅出地解答。
徐婉心中学同学李广江现场和作者进交流,畅谈友谊,并对其取得的文学成就表示敬佩和祝贺。
分享结束后,现场嘉宾和读者纷纷与作者徐婉心进行交谈请教、合影留念。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0
2025-08-05
2025-08-05
2025-08-04
2025-08-04
《弦上匠心,奏响岁月传奇》—— 一位乐器修理师的传奇人生与传承梦想
2025-07-29
助燃城市“烟火气”,伏羊节点亮消费新图景——2025’中国徐州第22届彭祖伏羊节(上海会场)开幕
2025-07-26
老挝山河大学老子学院在首都万象开展“公益健康,老中同行”慈善义捐义诊活动
2025-07-22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