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弦上匠心,奏响岁月传奇》—— 一位乐器修理师的传奇人生与传承梦想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宋文祥 | 发布时间: 2025-07-29 | 66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音乐的浩瀚星河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用一生的执着与热爱,奏响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华章。他,就是冯顺成,一位技艺超群的乐器修理师,一位备受几十万音乐粉丝追捧的民间器乐家。



冯顺成,广东人,从小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广东”。如今,当你在百度、新浪等知名网站搜索“小广东”时,会惊叹地发现:央视、东方卫视和各地电视台、报纸等,上百篇充满传奇色彩的报道如潮水般涌来,其视频观看流量高达1455万人次!他技艺精湛,对音乐充满热爱,曾为那英、刘欢等知名歌手伴奏,参加过音乐老友聚会、当代艺术博物馆双年展,还受邀为上海戏剧学院师生讲课。上海音乐家协会授予他“名誉会员”证书,有关部门还破例为他颁发了“演出证”和艺术培训资质证书。他的故事被拍成微电影,乐器修理铺也登上国外旅行杂志的推荐景点。去年,上海东方卫视对他进行了长达七个月的跟踪拍摄,目前一个新的拍摄计划又在悄然筹备。



冯顺成出生于解放前夕,父亲精通中外乐器,母亲是资深票友,家中音乐氛围浓厚。他从小喜欢拆东西,唱片机、收音机,甚至父亲的乐器都被他“肢解”过。在摸索中,他渐渐掌握了其中的门道。中学时,他开始学习吉他,尽管被老师和同学视为“不务正业”,但他越是被阻挠,就越发渴望。他在百乐门偷师学艺,还组建了乐队,到全国各地“走穴”。20世纪80年代末,冯顺成前往澳大利亚深造,意识到自己在吉他演奏方面的局限后,转而学习乐器修理专业。两年后,他又前往美国旧金山继续进修,后来还去了南非。这些海外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更让他接触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乐器修理技术和理念。他开始意识到,乐器修理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传承。

1999年,冯顺成回到上海,在肇周路80号开起了“小广东乐器修理铺”,一开就是20多年。2021年,肇周路旧改,他的小店暂时告别,但他很快在复兴东路古玩茶城2楼重操旧业。如今,他又在灵石路岚灵花鸟市场聚奇城开启了新的篇章。他的修理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吸引了众多海外客户,成为国际知名的音乐文化之地。

冯顺成一生都在与音乐打交道,无论是演奏还是修理乐器,他都全身心投入。即使到了70多岁,他依然活跃在音乐领域,坚持修琴和演奏。他的乐器修理铺里,头顶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地挂着各种乐器:吉他、小提琴、尤克里里、二胡、琵琶、热瓦普……还有些是他个人收藏的乐器,每一件都承载着难以忘怀的记忆。

他对修琴工作极为认真,技艺堪称一绝。在那间堆满乐器的工作室里,他戴着老花镜,指尖轻轻游走在二胡琴弦上,悠扬的乐声缓缓流淌,仿佛山间清泉般纯净。泛黄的琴弦在他手中重新焕发生机,每一次拨动都像是在与乐器对话,唤醒沉睡的音符。他坚持“修旧如旧”,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寻找与乐器原本相同的老材料进行修复,只为还原其最初的声音。他把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乐器修复工作做到了极致,完美诠释了匠人匠心。正如他所说:“每一件乐器都有自己的故事,修好它们,就是延续文化的根脉。”这里不仅是一个乐器修理铺,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和回忆的地方。多年来,他经手修理的乐器超过了一万件,包括500年前流传至今的古董月琴、第一代美国Gibson吉他、印度古琴等。这些乐器往往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情感价值。他的修复技艺不仅让这些乐器恢复了原有的音色和外观,更提升了它们的市场价值。


冯顺成不仅技艺高超,还乐于助人。他经常帮助家境不好的音乐爱好者,寻觅可用的乐器送给他们。他曾为一位女孩修复了她外公留下的小提琴。这把小提琴对女孩来说意义非凡,而冯顺成的修复不仅让乐器恢复了音色,更让女孩的情感得到了慰藉。他的小店不仅是乐器修理的场所,更是一个展示和传承音乐文化的空间。

冯顺成做公益高调,为人始终低调。当人们提及他多年来所荣获的大小奖项时,他总一笑了之……令人肃然起敬。

作为老年人,冯顺成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为社会带来正能量。他带着老年乐队走进一所所学校,用悠扬的民乐为孩子们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让民族音乐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他组织老年乐队,走进社区开展音乐公益活动。他还打算与《自我保健》杂志社合作,让音乐疗愈融入社区的康养与理疗,用自己的方式让老人共享美好晚年,成为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的楷模。他梦想开设一个“乐器博物馆”,展示他多年来收集的近3000件乐器,进一步推动音乐文化的传播。他还想为年轻人筹建一个“音乐相亲角”,为他们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



冯顺成的技艺和工作态度体现了工匠精神他不仅修复了乐器,也修复了人们的情感记忆。他在乐器修理领域的坚守,使得这门技艺得以延续。然而,面对乐器修理行业后继无人、民间音乐传承面临诸多挑战的现状,他仍在努力寻找合适的学徒,以确保这门技艺不会失传。但“修琴人”的苗子实在难找,需要同时满足心灵手巧、懂音乐、会弹琴、能沉下心等条件。他的这种执着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当今社会,乐器修理后继无人、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困境的背景下,冯顺成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和稀缺性愈发凸显。我们呼吁更多人关注和传承这一技艺。



冯顺成虽是平凡之人,但他的功绩不可或缺。他的晚年,更是将这份匠心化为共享的智慧。他不仅修复乐器,更传授技艺,让年轻一代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他不仅传承了乐器修理技艺和民族音乐文化,还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常说:“乐器是有灵性的,它们会说话。”这灵性,正是匠人精神的体现。每一次修复,都是他与乐器的深情对话,是技艺与情感的完美交融。展望未来,我们呼吁社会给予像冯顺成这样的民间匠人更多的理解与支持,鼓励年轻人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共同守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冯顺成的故事,如同一首悠扬的琴曲,在岁月的琴弦上流淌。让平凡人的光芒照亮社会发展的道路,奏响永恒的乐章。(宋文祥)

综合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