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猫眼观世界,虚实结合间的时代褶皱——曹海霞中篇小说《白猫》研讨会纪实
来源:中国旅游文化网 | 作者:王欣 | 发布时间: 2025-11-25 | 15 次浏览 | 分享到:

曹海霞,河南巩义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小说学会副秘书长,现从事国企行政管理工作。曾在《中国妇女报》、《牡丹》、《郑州晚报》、《中华文学选刊》、《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发表作品多篇。2022年出版散文小说集《流莹集》。



日前,郑州市小说学会主办的曹海霞中篇小说《白猫》研讨会在郑州成功举办。来自省会郑州及周边县区的作家魏清海、殷江林、郑旺盛、唐朝、刘宏志、魏惠玲、仓超、梦情、赵炳煜、朱胜利、陈占超、欧阳文权、丁子、张蓓、王欣、王净晶等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自去年《白猫》在《牡丹》杂志发表后,便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与热议。读者的目光在熟悉的与陌生的世界之间穿梭,而作家曹海霞则以一只白猫为媒介,虚实结合地展现了人间情感与生活的百态。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人类社会的爱恨情感、资源与欲望等主题,深入探讨了《白猫》的创作背景、结构设计、语言特色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对这部以猫为视角的社会现实题材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只猫,异界凝视

《白猫》是曹海霞在疫情期间,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的作品。她虽不养猫,却在一次瑜伽“猫伸展”动作中,透过镜中自己的微笑, 触发了创作灵感。小说设定一名落魄作家意外穿越成一只白猫,以猫的形体与思维,闯入另一个阶层的生活。正所谓“猫眼看世界”,猫并不顾及人类的感受,人情世故爱恨情仇“拿起、放下”都显得游刃有余。小说通过后现代的艺术手法,构建了人与人,人与猫的双向时空,通过两个时空的交互,双重推进,还原了女主人爱而不得,深陷迷离的状态,其中反映的小三话题争端,婚姻出轨问题,爱情道德拷问都涉及其中。

在分享创作背景时,曹海霞提到:“我不养猫,却对猫充满好奇。对于门口的流浪猫,我总是伸出手去又缩回来。这样的动作像极了我对待现实的态度。想去尝试,却总在深层次探究的时刻戛然而止。”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才有了穿越到猫身上,有意识向现实伸出触角,挖掘骨子里的另一个自己的大胆尝试。主人公披一件猫的外衣,十分合理;借一双猫的眼睛,窥探另一个阶层的爱憎也更为凌厉。“在展现钟情和田明、梁斌的感情纠葛之时,用一支笔揭开赤裸裸的社会现实,才是作家正视内心的选择。”她说,“深居城市,当代年轻人受传统观念裹挟求而不得,阶层固化,生活现状与理想生活隔着鸿沟。许多时候,我们相信真善美,可对应生活的不得已就会呈现另一面的虚伪与欺骗。”她说自己不敢苟同,却有时却必须在不得已之中屈从,被迫接纳和认同。《白猫》在虚实之间跳跃完成,让她感受到创作小说带来的极度的“爽感”体验。她承认,“虚妄与现实的结合,才是真实的人生。”

结构美:时空对话

研讨会上,郑州市作协副主席、市小说学会会长魏清海指出,《白猫》的结构之巧,在于双时空的并行与交错。现实与虚构相互映照,人与猫互为镜像,让故事既有情节的推进力,又有象征的纵深感。一种跨界的凝视,让叙事获得了天然的疏离感,又获取了挖掘提纯的锋利度。在猫的视野里,婚姻的裂痕、情感的纠葛、情感的困境、阶层的鸿沟等问题都被揭示——但作者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温柔,让读者自行判断,情感是非,对错标准,使作品极具表现力和穿透力。



郑州市文学评论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宏志则从社会资源争夺的角度解读,认为“失败者”变猫进入“成功者”生活的设定巧妙。小说中以失败者(原作家)变身猫,进入成功者(田明)的生活圈,形成鲜明的阶层对照。从失败者与成功者资源争夺角度触发男主与女主情感纠缠,女主与父母关系,男主与家庭关系,这期间形成三方甚至多方对立,以猫之前的作家(失败者)来叙述,讲述关系,抒发感想,让不同空间的人物集合在一起,反映出资源争夺,阶级鸿沟,三角恋等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中,阶层跨越竟是以“人变猫这样跨界”的形式完成的。作家设定的人与猫的视角独特新颖,转换不露痕迹,这种结构安排不仅让人物关系和冲突更加集中而且处理得合理妥当。做到了叙述策略高明,切换角度自然,让原本散落的社会议题——婚外情、三角恋、阶层固化——在浓缩的空间中发生了强烈碰撞。



语言美:诗性锋芒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旺盛强调,语言是文学的第一生命。语言是成熟作品的第一要素,无论多么巧妙的构思,离开了语言都是空乏的。白猫的语言很成功。在阅读《白猫》形成了美好的体验,兼具溪水的清澈与瀑布的冲击,既有“两岸阳光与清香”的细腻描摹,也有情绪瞬间爆裂的力量。这种节奏变化,让阅读过程成为一次感官与思想的双重旅程。作品用猫的单纯与无情反衬人,情感的复杂多变,于反差中探究缘由,形成了作品的思想力量。



著名作家杜禅赞赏其“天然雕饰性”——不刻意雕琢,却精准传神;一篇习作,信手拈来,巧妙新颖,体态卓然。曹海霞虽不养猫,却能以寥寥几笔勾勒猫的姿态与眼神,让拟人化不仅可信,更充满隐喻意味。她不养猫,却写出了猫的特性;让一个养猫人看了又看,从作品看到现实的白猫,又从现实的白猫看到作品中,小说以极具质感的语言,推演故事,完成了时空对话的创设,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他以《人与猫的双重身份的融合》为题展开论述,将阅读体验作为衡量标准,寻求差异化体验及阅读感受,调动情感,寻找共鸣作为指标,认为这部作品写得很成功。



构思巧:差异化的叙事

《白猫》避开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直叙,选择以猫眼为切口,用后现代的拼贴与反讽,使老套的情感主题焕发新意。《人生与伴侣》杂志总编辑唐朝认为,这种叙事姿态让作品保持了审美距离,也让道德评判变得多义和开放。优点在于构思精巧,变猫的设定,让故事走向差异化,多样性。个人感觉作品中作家投身为猫的个别细节刻画,应大胆设想,加入男性荷尔蒙的思维导图体系。



小说以作者独特视角,以一只猫作为主要角色展开叙述,不仅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涉及美女、总裁、婚外情等老套话题的束缚,还从人类情感、男女关系以及虚妄与真实的多重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河南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郑州市小说学会执行会长仓超对该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该作品以猫脸人心的巧妙手法,成功地将人与猫的相处心理活动融入其中,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富有故事性的人与猫的故事。这种语言技巧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仓超特别指出,小说中的白猫所展现的执着状态,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深刻揭示,而非单纯的猫性体现。尽管对猫性的叙述并不多,但作者却能以散文化的语言,将无情节的故事讲述得如此生动有趣、淋漓尽致。这种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始终将情感置于首位,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谋局布篇能力和对故事叙述与语言表述的精准掌控。对此,他表示深深的敬佩。整部作品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作家自白:投射与叩问

曹海霞在研讨会上坦言,《白猫》是她“向现实伸出触角”的一次尝试。她形容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如同对流浪猫——想触碰又缩回手。恰是这种矛盾心理,巧妙转化为小说中既参与又抽离的叙事姿态。

她表示:“痛快于写作,痛苦也在写作。母亲给了我生命,就是来完成写作的使命。”这种使命感,让《白猫》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对时代精神困境的深刻叩问。作品中“我放弃了。我放弃所有斗争。”这也代表了都市人身不由己的心态。这一切隐喻和折射都反映在了作品中。她坦言,小说中提到得阉割、放弃、再见以及白猫最后的感受,什么都不重要了,其实是她放下顾虑活出自我的超脱。

《白猫》以精巧的结构、灵动的语言和和独异的叙事视角,呈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完成救赎,完善了人性的探究与思考。曹海霞用猫的眼看世界,不仅看见了另一个阶层的爱恨情仇,也照见了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困境。

撰稿:王欣

审核:梦情

摄像:张利泉

终审:魏清海

散文随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