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付聪林:从大汉王朝走来的甘州府城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付聪林 | 发布时间: 2025-11-18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小时候,觉得甘州城很大。 “甘州城,九里三,钟鼓楼在中间”,还有“四大街八小巷,二十四个么么巷”。不要说山丹民乐的人购物到张掖城一逛就是几天。就是我们本地城郊的农民,进城步行买个东西打个醋,一天也就是跑上两个来回,天就黑了。现在想来,这只是受当时阅历肤浅和交通的不便而造成的假象。

长大了,觉得甘州城很小。不要说和苏州杭州比了,就是连本省的凉州肃州也比不上,勉勉强强挤进五线城市的行列显得很没底气。不言自知,甘州的经济总量不及南方的一个弹丸小镇。

但说到甘州府城,不要说年高德劭的老人了,就是刚入学的毛头小子也会津津乐道滔滔不绝地说上大半天。因为很多人都知道,甘肃省的名字就是因甘州和肃州得名的,可见他在全省举足轻重的位置了。仅此一点,就能说明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祁连雪水浸润的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甘州府城宛如一位穿越千年的老者,携着丝路驼铃的余韵,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这座素有“半城芦苇,半城塔影”之称的古城,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与“居延古道”的黄金交汇点,见证了中原与西域文明交融的千年盛景。

追溯甘州府城的建城史,最早可追溯至汉武帝元鼎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11年,当时设张掖郡,甘州作为郡治所在地,开启了它的城市篇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是河西走廊的军政要地,前凉后凉等政权先后在此驻留,城池规模逐步扩大。隋唐盛世,丝绸之路空前繁荣,甘州府城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胡商云集,使者相望于道”,城内商号林立,梵音与驼铃交织,一派“不夜之城”的繁华景象。宋元时期,尽管政权更迭,甘州始终是西北重镇,西夏在此设宣化府,元代则成为甘肃行省的重要治所,城池格局在战火与重建中不断延续。明清两代,甘州府城迎来发展鼎盛期,明洪武年间大规模修缮城墙,周长九里三分的城池巍然屹立,清雍正年间设甘州府,府衙、镖局、票号等建筑相继落成,形成了功能完备、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

然而,随着近现代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浪潮,古老的甘州府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鳞次栉比的古建筑在岁月侵蚀与人为改造中逐渐消亡,城墙被拆、街巷变迁,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砖雕木刻、飞檐斗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半城芦苇”的生态盛景虽有留存,但“半城塔影”的人文景观却日渐稀疏,甘州古城的历史脉络仿佛被时光的风沙蒙上了毛玻璃,变得模糊不清。

留住历史记忆,延续文化根脉,成为甘州人心中最深切的期盼。进入新世纪,甘州区决策者以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从打造西部旅游城市的大局出发,以《甘州府志》记载的蓝本为依据,启动了甘州府城复原项目,让这座消亡的历史建筑在新时代重获新生。

甘州府城项目总规划面积达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核心,东西、南北两条景观轴线如舒展的画卷,将古城的历史与现代的文明串联起来。

如今,踏入复原后的甘州府城,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沿袭古甘州城市空间格局的园区内,历史与时尚碰撞,传统与现代交融。六大古建筑气势恢宏,或簇聚成群,或独立成景,鳞次栉比的屋舍间,飞檐斗拱翘角凌云,红柱绿瓦相映成趣,每一处细节都复刻着明清时期的建筑规制。府衙的威严庄重、镖局的侠义豪情、票号的精明干练、商会的包容开放,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间展露无遗;周边的林木郁郁葱葱,湖面波光粼粼,古建筑与自然景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塔影映湖光,芦苇随风荡”的诗意画卷,重现了“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千古绝景。

漫步古城街巷,前来观光的游人款款而过,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映成趣;街边的非遗手工艺品店、传统小吃铺,让游客在品尝美食、选购纪念品的同时,近距离接触甘州的民俗文化。府城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生动再现了甘州从汉魏到明清的发展历程,驼队商贸、市井繁华、边塞烽火等场景栩栩如生,让游客仿佛亲历了丝绸之路的千年变迁。由地方文艺界精英打造的情景剧《凿空》真实再现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雄才大略和张骞出使西域九死一生忍辱负重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探险之旅。

甘州府城的重建是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它将散落在古籍记载中的城市记忆,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实体建筑,让消亡的文明得以延续。在这里,每一座建筑都是一部立体的史书,每一条街巷都承载着动人的传说,游客在游览观光的过程中,既能欣赏到古代建筑的艺术之美,更能读懂甘州作为丝路重镇的历史份量。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甘州府城的红墙绿瓦上,为古城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远处的祁连山白雪皑皑,近处的湖面塔影婆娑,芦苇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从汉武帝时期的初建,到明清时期的鼎盛,再到如今的复原新生,甘州府城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守着河西走廊的文化根脉。府城的重建,不仅让“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盛景重现,更让丝绸之路的文明火种代代相传,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探寻它的千年风华。

(作者简介:付聪林,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散文学会会员。自1988年以来,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200多篇,新闻作品5000余件。曾获“张掖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甘州区劳动模范,甘州区六届、七届政协委员,2021年11月被中华全国新闻者协会授予“从事新闻工作30年“光荣称号。现在甘州区融媒体中心供职。)

散文随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