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巜黑河胡杨:风骨与传奇》
王平
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胡杨,是时光在荒漠中镌刻的丰碑。三千年风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在风沙肆虐的苍茫戈壁上,它们活成了永恒。而在甘肃张掖甘州的黑河之畔,一片新生的胡杨林正悄然崛起,续写着这片土地上古老生命的坚韧、延续与传奇。
初见额济纳胡杨,是在2016年国庆佳节的秋阳下。皴裂虬曲的枝干托举着无数金箔般的黄叶,如万千火把点燃了荒凉的旷野,那种视角的冲击与振撼,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终生难忘。当地人说,这是“三个一千年”熬出的精魂:生时,与风沙较劲,把根须织成地下长城,在盐碱地里榨取每一分生机;死后,枯枝干棱棱的指向苍穹,仿佛仍在与旱魃对话;倒下后,木质在风沙侵蚀中硬如青铜,年轮里镶嵌着日月流转的刻度。那些半枯的树干仍倔强地伸向天空,分明是大地写给生命的诗歌——字里行间,全是不肯低头,更是坚韧不拔的硬气。
这份振撼,竟在黑河岸边意外重逢。十年前的黑河林场,风如刀,沙似铁。铁锹掘地,尽是盐碱与沙砾;渠水舀起,咸涩刺骨。可全场干部职工没退半步:春灌时,背百斤水管跋涉沙砾,肩头磨出厚茧;树苗初成,跪地徒手扒开盐碱土,悉心呵护,掌心渗血也不停歇;寒冬深夜,裹草绳、搭风障,呵气成霜,硬是护住每一株幼苗熬过零下二十度的酷寒。他们以血肉之躯,在戈壁荒漠上刻下了一行行绿色的诗。
如今,万亩胡杨已成方阵。春时,嫩叶如翡翠,在风中抖落晨露;秋至,层林尽染琥珀金,阳光穿过枝叶,将沙地铺成如碎金般的绒毯。林下沙棘红似玛瑙,不知名的野花沿着小河长成彩色锦缎,雪色般的苇荻高低成片,随风摇曳,飒是好看,连掠过林梢的微风都裹挟着草木的清甜。一位从额济纳旗远道而来的亲友站在林中,抚摸着一棵树干上交错的裂纹,感叹道:“这精气神,跟我们家乡的一模一样,只是更年轻,更精神!”
可不是么?你看那些树干:有的被风沙啃出深沟,却偏在裂口处抽出新枝;有的树根在石缝中拐了几个弯,照样把养分奋力送上树梢。这哪里是树?这分明是中华民族刻在骨血里的生存哲学——不是与逆境死磕,而是向绝境要生机。在华夏五千年奋斗史中,大禹治水不是堵截洪流,而是疏河道以利万物;愚公移山不是硬撼磐石,而是以世代坚持消除阻碍;塞罕坝人不是对抗荒漠,而是以草木为兵,步步为营去驯服戈壁,再造人间乐园。胡杨精神,从来不是孤勇者,而是在绝境中寻找希望、在坚硬里滋养柔软的大智慧。
风过杨林,沙沙如诉。当游人走进这片绿,看见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个民族与逆境周旋、与命运抗争的韧性与智慧。那些向上的枝干、向下的根须,都在无声诉说: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弯折,而是弯下腰后,仍能把根扎得更深,让生命更加旺盛。这便是对“绿水青山”最生动的注脚——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人类终将懂得:所谓传奇,并非天生不凡,而是以信念为犁,以行动为种,把“不可能”,一寸寸开垦成“本该如此”的人间绿洲。
风拂过黑河两岸,新绿与古木遥相呼应。额济纳的苍凉与甘州的生机,共同书写着同一个答案:生命之伟力,不在征服,而在共生;不在对抗,而在转化后的相辅相成。当每一粒沙都被绿意覆盖,当每一寸土都焕发生机,我们便真正理解了何为“天人合一”——这不仅是生态的胜利,更是文明的觉醒。
黑河胡杨,以三千年为笔,以风沙为墨,在河西走廊的大地上谱写出永恒命题:纵使身处绝境,亦能活出蓬勃;纵然历经沧桑,亦可焕发新生。这,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也是人类面向未来最珍贵的启示。
2025年10月31日王平写于北京和平街西苑。
作者简介:王平,书名:墨憨(抖音名),现为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书画研究院艺术顾问,原甘肃省书协理事,张掖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掖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团团长等。
2025-11-03
2025-10-31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28
2025-10-26
2025-10-22
2025-10-22
2025-10-22
2025-10-22
2025-10-18
武当太极颂:道启鸿蒙·和韵天下 ——为2025武当太极文化艺术节召开而歌
2025-10-13
2025-10-13
2025-10-12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