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颂:道启鸿蒙·和韵天下 ——为2025武当太极文化艺术节召开而歌
来源:中国旅游文化网 | 作者:万义早 | 发布时间: 2025-10-13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武当太极颂:道启鸿蒙·和韵天下

——为2025武当太极文化艺术节召开而歌

文万义早

 

序章:鸿蒙初辟·太极肇生

混沌初分,阴阳判而乾坤立。

盘古以巨斧劈开鸿蒙,清阳升为天穹之澄澈,浊阴凝为大地之厚重——此乃太极之始,万物之宗。

太极者,动静之枢机,刚柔之根本,天地之呼吸也。

伏羲观河图洛书,一画开天,启文明之曙光;

文王演六十四卦,定乾坤之纲纪。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曰:“一以贯之。”

五千载春秋,太极之智如江河奔涌,贯庙堂而润草野,融兵戈为诗书,铸就华夏刚柔并济之魂。

 

第一章:仙山武当·太极渊薮

十堰武当,云海翻涌若蛟龙腾霄,

七十二峰如朝圣之众,拱卫金顶之巍峨。

一柱擎天,镇北极之灵枢;天造玄武,设仙山之道场。

张三丰真人于此闭关悟道,观鹤舞松风之灵逸,察蛇行龟息之玄奥,

融老庄之虚静、易理之阴阳、导引之吐纳,创武当太极拳。

其拳法,形神合一,用意不用力,如春水润物而无声;

其剑术,圆转如意,绵绵若江河,似明月映水而不绝。

武当武学,重内功之修养,气如长虹贯日,劲似暗流涌动,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乃道法自然之真谛。

 

第二章:阴阳之道·太极之理

观太极图,黑白相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黑鱼之白眼,阳之潜藏;白鱼之黑睛,阴之萌动。

阴阳交感,如昼夜轮转,似四季更迭,变化无穷。

此自然之律,亦存于人身:

心静如渊,澄明可照万物;心动若潮,奔涌能成伟业。

守其静,如山岳岿然;运其动,似江河浩荡。

刚柔相济,中正不偏,乃为人之至道。

 

第三章:技道合一·武当神韵

太极拳者,以拳演道,融阴阳之理于招式之间。

其势圆活连贯,如行云流水,无始无终;

其劲蓄发相变,似惊涛拍岸,隐现无常。

起势如白鹤亮翅,超凡脱俗;收势似无极归元,浑然天成。

练拳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循五行之律,应天地之节。

“掤”在两臂,如春风拂柳,柔中带刚;“捋”在掌心,似流水穿石,顺势而为;

“挤”在手背,若山岳压顶,势不可挡;“按”在腰际,如巨浪排空,摧枯拉朽。

采、挒、肘、靠,各藏妙用,或擒或摔,或拿或打,皆以柔克刚,借力打力,

此乃武当太极之魂,亦道法自然之用也。

 

第四章:养生延年·太极之效

太极之道,非仅技击之术,实为养生之方。

《黄帝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太极拳法,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培本固元,滋养脏腑。

练拳时,气如游龙,贯百骸而通九窍,意领神随,形松而气充。

动静相兼,形神共养:

动则生阳,如旭日东升,活力充盈;静则生阴,似明月照水,心宁志远。

久习之,可强免疫、健心肺、调神经、解焦虑,

令人筋骨舒展,通体轻灵,神清气爽,甜津满口。

此乃太极养生之奇效也。

 

第五章:四海传扬·太极和鸣

今世之时,风云激荡,东西互鉴,文明交融。

太极之道,以其玄妙之理,跨越山海,与科学共鸣:

其阴阳消长,暗合量子纠缠之微;

其虚实相生,可解混沌系统之变。

学者秉烛探幽,融古今之智,或以太极析万象,或以导引证医理。

天下同道,志合云山:

或栖美洲雪岭,晨昏练气,悟刚柔之变;

或传艺欧陆书斋,昼夜研经,探虚实之机。

肤色虽异,其心同契;语言虽殊,其道共通。

他日相逢,抱拳一笑,便是“无极而太极”之证也。

武当太极,已成中华文化之名片,世界文明之瑰宝。

 

第六章:盛会武当·天下同和

时维乙巳,序属金秋。

青山为誓,绿水为盟。群贤毕至,会于武当。

交流互鉴,古今同辉;道法自然,与天地合德。

天人合一,与日月同光;顺势而为,与四时同序。

盛会之上,拳脚生风,剑影如虹:

老者演拳,沉稳如山,显岁月之厚重;

少年习剑,灵动似燕,展青春之朝气。

外宾观之,惊叹不已;专家论之,深入浅出。

此乃武当太极之盛事,亦人类文明之交融也。

人类命运,扬太极一体之志;

世界文明,倡协和万邦之章。

 

终章:祈福太和·中华永昌

天地煌煌,大国泱泱。

仁风如日,远播四海;气吞八荒,泽被万方。

武当太极,如星辰璀璨,和天下之光。

国泰民安,山河静好;盛世华章,屹立东方。

愿吾辈携手,共兴太极,护苍生安康;

虔诚祈福,愿太和永驻,祝中华永昌。

愿武当太极之花,灼灼其华,香满人间;

愿太极文化之香,飘洋过海,润泽寰宇。

此乃吾辈之愿,亦时代之激昂呼也!

 

2025年10月13日

作者:万义早,十堰市五届政协专职常委,一级调研员退休。爱好文史哲,喜爱旅游运动,喜欢写现代诗,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报考杂志。现居广州。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