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昔日苦寒艰,今有琼楼傍山爬
邓艳平
中秋时节,我随《九州诗文》采风团再访大河村。来到太行山深处的壶关县大峡谷镇,这个位于北纬35°东经113°地理坐标上的村落,坐落于太行山大峡谷东口,荫(城)林(州)公路从村中穿行,是晋豫通衢的咽喉要道。我们驱车从海拔547.5米的底盘湾陡然升到海拔1435.3米的隐银山,感觉不是行车,是行走在天地间铺展开的一轴九百米落差青绿长卷。沿着太行一号公路,车过七十二道湾,窗外秋雨与云烟缠绵,沿途峰林绝壁,泉流瀑溅,一步有一步的风景,一山有一山的迷情。能感受“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的雄浑壮阔,能体味泉水遇石则分,洒脱如狂草;遇崖成瀑,豪迈如泼墨的自然智慧;可以走走停停,让不同高度大自然美景抚摸你的心跳;可以风驰电掣,让赛车在九曲回肠间品味激情的速度。你来,或者不来,大河村就在那里,用极致迷醉的美、饱满沸腾的内涵,等你。
大河村有2011年被壶关县人民政府授予“壶关县文物保护单位《大河官道》”的历史厚重,自然也是我们踏路向山海的目标打卡地。在大河村书记王文周的陪同讲解下,我们踏上了这条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千年古道。两千年的时光在青石板上凝固成2600米长的历史长廊,宽仅1.5米的道路记录着岁月的年轮。大河村书记发着烧沙哑的嗓音将我们带回到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大河村村民自旅游开发以来,在党的好政策东风召唤下,在村两委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舍生忘死扑在第一线精神的带动下,村民舍小家为大家,搬迁让路为乡村发展,凿石铺路为旅游兴村,一凿一斧分阶段修复了这段承载记忆的古道。
古道依山势蜿蜒,上坡路上错落的青石台阶,一侧是原生态石崖绝壁,大大小小的石头,在大自然鬼斧神工中耸立。另一侧是层层垒石修葺的石头“扶手”护栏。抬眼处,二十五亿年前的太古界赞皇群等混合岩层地质奇观异彩纷呈,间或有层层绿树端列一排,像排兵布阵守护岩层的士兵般,把太行山晕染成层峦叠嶂的水墨画;云朵似乎长了翅膀,仙气飘飘地舞动着裙摆,或大劈叉成180度,倏忽从山峦穿过,似一条达官显贵的玉带点缀石间;或含羞轻挪,丝丝缕缕明媚分明地半遮岩峰,明眸皓齿、千娇百媚的新娘般在岩壁上跳着腰若无骨、行如风摆细柳、扭转生姿似水波荡漾的“踽步”舞。
我们的到来,王文周书记非常高兴。他是把文化兴村落到实践、一心只想着发展大河村的实干者;是一位把“大河村誌”装在脑子里,随口就可以讲述大河村一砖一瓦背后艰辛脱贫历程的“乡村振兴带头人”。他俯身指向石间深约十公分的马蹄坑:“这里镌刻着建安十一年的冬天。”我们的思绪被带着拉回那个风雪交加的冬春之交,曹操亲征高干途径此地,那位“薄暮无宿栖”的东汉军事家,骑在马背上,带着八十万士兵,在拥挤逼仄到处都是悬崖峭壁的太行古栈道上,目睹北风卷着雪粒抽打铁甲,八十万大军在羊肠坂道上艰难行军,山高路险、人困马乏,望着将士们凿冰取水、吃粥充饥、缺衣少粮,他勒马四顾,见连年战乱、村庄萧瑟、民生凋敝、人烟稀少的乱世苦难,他想到《诗经》中《东山》诗中士卒归思,仰头长叹,于马鞍之上写就《苦寒行》。听王文周书记讲述,我们仿佛看到,面临重重困难壮志未酬的曹公,面对山溪险恶、行军艰苦,怀着“思欲一东归”的忧思,仍然抱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壮志。王文周指着悬挂在大河关石壁上的文化展板,生动地讲述曹操,我们似乎看到曹操身穿铠甲,在马背上沉郁顿挫、气真直朴,一气呵成《苦寒行》,凝重至性淋漓尽情,在大河关上,成就其“千古诗人第一祖”的千年绝唱,万世英名。
他沙哑着,讲解得很动情:“建安十一年冬春之交,曹操北征高干,亲率大军取道羊肠坂,道经壶关境内太行山。时值风雪交加、山路险绝、将士苦寒、粮运艰难,曹操于马鞍之上,写下千古绝唱《苦寒行》,成为镌刻在壶关古道山川间的战争史诗。巍巍太行,险隘壶关,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这次著名的艰苦行军。
苦寒行
曹操(东汉末年)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他解释道“羊肠坂,因见于曹操《苦寒行》,故使其名声大噪,属地颇有争议。成于公元82年的《汉书 地理志》载:“上党郡壶关有羊肠坂。”《元和郡县志》记:“羊肠坂在壶关县东一百六里,沾水(郊沟河)出焉。”羊肠坂作为羊肠小道,比比皆是,但魏武走过的羊肠坂,’在今壶关县地界之内。大河关附近的羊肠坂,就是真正的羊肠坂’”。我们脚下踩着的青石羊肠坂道,竟有“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的惊心动魄瞬间;短短的羊肠坂道,竟有一代枭雄抉择历史命运的使命担当。
大河村古栈道如今青石铺路,油光黑亮,上坡路上的马蹄坑明显比下坡路上的多而深,历史的车载辎重在这里叙述着往来繁荣。行至大河关,这座清代修建的关隘依然保持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姿。关门是高4.5米、长7米、宽4.6米廊柱式建筑,抚摸大河关石砌的门洞上深深的闩门痕,犹如触摸到清代的通关门牒。关西侧守关人员的办公房、私盐存放点、关道上的驿站,最高长官办公审案的房屋,磨得油光铮亮的拴马石,简易的喂马的草料棚,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忙。与大河关遥相呼应的东峻重关,位于古驿道东坪上,“上党重关进”就是指这里。“东峻重关”匾额是清代留存保存完好的原匾,长4米,高2.5米半圆拱形的关门虽历经拆毁重建,依然守护着这条晋豫通衢的咽喉要道。
历史上,大河村曾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要害,曾是商贾云集的枢纽要地。商队们驮着山西的铁货、麻皮、潞绸、潞酒、粮食,山东的食盐,南方的茶叶等物资迤逦而行,近代20世纪90年代是晋煤外运的第十三条通道。
如今的大河村,是有1000张床位接待能力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旅游模范村,是是“自治、德治、共治”的孝老敬亲文明村,是“红色、古色、绿色”的革命传承进步村、是“产业有支持、学生有奖励、老人有补助、住房有补贴、困难有保障、危难有应急”的民生福祉村,是“生态立村、文化兴村、旅游强村、富裕全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昔日苦寒行,岩上几人家转变为被游客誉为“西藏小布达拉宫”“的太行明珠。这条千年古驿道也完成了动人的蜕变:昔日“雪落何霏霏”的悲凉,已化作“绿树琼楼映村颜”的盛景;当年“思欲一东归”的怅惘,终成“九垓皆赞叹”的荣光。建安十一年的雪,已化作滋润乡村振兴的水;被一代代人捂热的青石板,正在太行深处续写着春风度太行的动人故事。

邓艳平简介:作家、诗人。护士,执业药师,公共营养师。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榆次诗词微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爱好医疗、新闻报道、散文写作、诗歌创作、视频编辑等。
赋咏时代 笔耀华章——全国十佳辞赋家刘书环2025年创作成果闪耀时代
2025-11-22
2025-11-21
2025-11-20
2025-11-18
2025-11-18
2025-11-17
2025-11-14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11
2025-11-09
2025-11-07
2025-11-07
2025-11-03
2025-10-31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