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铡刀与玉壶之间》——开封府与皇城相府的千年对话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郝明森 | 发布时间: 2025-09-07 | 35 次浏览 | 分享到:

image.png


当包公湖的明月从《康熙字典》纸页渗出
戒石铭的青铜纹路开始反向生长

像两条纠缠的根脉

黄河的水藻正在亲吻太行山脉


青天倒扣成砚台
我在御史府的瓦当捕获闪电

石狮在鳞纹里吞吃光阴的鳞片

一尾开封府的铡刀游过御书楼

却未割断陈氏家训的丝弦


相府密檐滴落千年的美酒
浇灌出东京梦华的菊花

黑脸的宋词与紫袍的奏章对坐

指尖相触处涌出液态月光


此刻我们坐在焦炭与麦芒之间
悬在戒贪钟里的风铃突然转动

手机的蓝光照亮碑拓残章

而新的传说正沿高铁轨道发亮


image.png


点评:双府诗韵铸新史


历史上,河南、山西山河相连,唇齿相依,共谱中华史诗!

河南开封府、山西皇城相府堪称晋豫两省的“文旅地标”。

 今天,晋人王宝以其凌云健笔抒写了双府的新诗篇:

 ‘’我在御史府的瓦当捕获闪电/石狮在鳞纹里吞吃光阴的鳞片。‘’ 

  “相府密檐滴落千年的美酒/浇灌出东京梦华的菊花。”

  “手机的蓝光照亮碑拓残章/而新的传说正沿高铁轨道发亮。”
金秋,想必包公、陈廷敬相约归来,踏歌黄河,吟诗太行,以罡风正气谱写新的史诗!

——屈金星(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总导演、北京知名诗人、辞赋家)


诗作艺术特色解析

《〈铡刀与玉壶之间〉:跨越时空的文化诗学对话》

《铡刀与玉壶之间——开封府与皇城相府的千年对话》是一首创意与深度相融的诗作,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精神的维度上展开了一场宏大而细腻的对话,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烈的时代关怀。

一、解构与重构:时空的错位与融合

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对时空的大胆解构与重构。诗人打破了传统线性时间的束缚,将开封府所代表的北宋历史与皇城相府所关联的清代文化并置在同一空间与话语体系中。“当包公湖的明月从《康熙字典》纸页渗出”,这一意象极具冲击力,包公湖是开封府的标志性景观,承载着北宋时期包拯的清廉传说与司法公正的象征意义;而《康熙字典》则是清代文化的重要成果,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学术高度。明月从字典纸页渗出,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奇妙联结。

“戒石铭的青铜纹路开始反向生长,像两条纠缠的根脉”,戒石铭本是古代官府中用以警示官员廉洁的碑刻,其青铜纹路代表着历史的沉淀与传承。而“反向生长”则打破了常规的物理逻辑,赋予历史以动态的、逆向的发展态势,仿佛历史在倒流中重新审视自身。这种时空的错位与融合,不仅营造出一种奇幻而神秘的氛围,更暗示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延续,而是在不断的回溯、反思与重构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象征系统的构建:文化符号的隐喻与对话

诗中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象征系统,通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来隐喻和对话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铡刀”与“玉壶”是诗中的核心象征。“铡刀”象征着开封府所代表的司法公正、铁面无私的精神,它是北宋时期法治文化的象征,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玉壶”则隐喻着皇城相府所承载的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与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象征着一种内在的精神修养与道德准则。两者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流。

“石狮在鳞纹里吞吃光阴的鳞片”,石狮作为传统的守护神兽,具有镇宅辟邪的象征意义。而“吞吃光阴的鳞片”则赋予石狮以吞噬时间、保存历史的寓意,暗示着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沉淀和积累。“相府密檐滴落千年的美酒,浇灌出东京梦华的菊花”,密檐代表着皇城相府的建筑特色,美酒象征着文化的醇厚与传承,而“东京梦华”则是对北宋都城汴京繁华景象的追忆,菊花则是开封的市花,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这一系列象征的组合,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空间,展现了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

三、语言张力:陌生化表达与诗意营造

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技巧,打破了常规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诗意和审美价值。“黄河的水藻正在亲吻太行山脉”,“亲吻”这一动词的使用将黄河水藻与太行山脉这两个自然景观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生动,营造出一种和谐而美好的自然景象。“我在御史府的瓦当捕获闪电”,将“捕获”这一动作与“闪电”这一自然现象相结合,打破了人们对闪电的常规认知,赋予了御史府瓦当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和捕捉。

此外,诗中的语言还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黑脸的宋词与紫袍的奏章对坐,指尖相触处涌出液态月光”,通过句式的整齐排列和词语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抑扬顿挫的节奏,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种语言张力的营造,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更使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四、现实关怀: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这首诗并非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简单追忆和赞美,更蕴含着诗人对当下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现实关怀。“此刻我们坐在焦炭与麦芒之间,悬在戒贪钟里的风铃突然转动”,“焦炭”象征着现代工业社会的物质追求和功利心态,“麦芒”则代表着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自然精神。两者之间的并置,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冲突与矛盾。而“戒贪钟里的风铃突然转动”,则是对廉洁奉公、道德修养的呼唤,暗示着在当下社会,我们仍然需要从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中汲取力量,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精神的富足。

“手机的蓝光照亮碑拓残章,而新的传说正沿高铁轨道发亮”,手机的蓝光代表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照亮了古老的碑拓残章,意味着现代科技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而“新的传说正沿高铁轨道发亮”,高铁作为现代交通的象征,代表着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新的传说沿着高铁轨道发亮,预示着在历史文化的滋养下,现代社会将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和奇迹。这种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铡刀与玉壶之间——开封府与皇城相府的千年对话》集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于一体,通过对时空的解构与重构、象征系统的构建、语言张力的营造以及现实关怀的表达,实现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精神的深度对话,为读者呈现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image.png




作者简介:

王宝,男,生于l962年,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青年时期曾先后在农村、教育、工业、乡政府、中石化企业、市政府做秘书工作,曾先后担任过人民教师、会计、团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职业经理人等职务;中年转入媒体行业,曾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做媒体工作,在中央和地方媒体发表各类作品达数百篇之多,退休后成立二十八星宿文化传媒(山西)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并参予了公安志书编撰、地方文化研究等诸多工作,2025年获当代文学诗歌大赛二等奖,在过往的工作中,获各类奖励数十项(有证书)。现担任全国基层党建网副主编,二十八星宿文化公司法人(董事长)。


image.png

 点评嘉宾简介:

屈金星,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总导演、屈原后裔、北京知名诗人、辞赋家,中华新辞赋运动发起人之一、策划人、资深传媒人。2015-2025年,在京策划发起十一届中国诗歌春晚。2016至2024策划发起九届嫘祖故里中华母亲颂诗歌朗诵会。2018年至今发起中国诗歌夏晚(端午诗会) 秋晚等系列衍生品牌。2015年6月22 日,中央电视台以《屈金星:诗歌之旅祭诵屈原》为题作专题报道。2014年,策划“回梦大河·寻根中原--余光中、汪国真诗歌之旅”。与张艳丽联袂创作《小浪底赋》等多篇辞赋立碑于洛阳黄河小浪底大坝。作品有《煤啊!我的情人我的黑姑娘》《屈原颂》、《开封颂》。出版有《屈金星诗歌辞赋集》。新闻作品入选大学新闻系教材;新诗入选中小学语文试卷以及辅导教材;辞勒石树碑于全国各地。《嫘祖赋》勒碑于嫘祖故里西平嫘祖文化苑;《豫坡老基赋》勒碑于河南西平豫坡老基生态文化园。

参与策划明月.山海间青岛不夜城、南宁之夜、吉林梅河口东北不夜城、山东东平大宋不夜城等轻资产不夜城以及浙江杭州良渚遗址、浙江嘉兴乌镇、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湖南汨罗屈原文化景区、新疆克拉玛依世界魔鬼城、新疆阿勒泰地区等数十个文旅项目的诗歌文旅策划。参与策划了“汾酒杯”2019第五届中国诗歌春晚日本东京会场,为洋河、杜康等酒策划过诗酒文旅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数百家媒体曾进行过报道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