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贤明:思贤湖畔育贤才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黄贤明 | 发布时间: 2025-08-21 | 57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者:黄贤明,壮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思贤湖畔百色干部学院   作者摄


2025年8月,公休时节,我漫步于百色百东新区的思贤湖畔,在这里度过难得的休闲时光。

抬眼望去,湖对岸塔楼高耸、巍然矗立,楼宇典雅错落,庭院开阔疏朗,树影婆娑间,建筑与山水相融、隐于草木荫翳,与自然浑然一体,处处透着精巧与和谐。这便是远近闻名的百色干部学院建筑群。它枕着右江而建,思贤湖之名,也因学院而生。

原先的右江边并无这般开阔水域,思贤湖本是潟湖,借一条水道与右江相连,方成了活水湖。恍惚间记起幼时练毛笔字,总爱写朱熹那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贤湖的水这般澄澈,原是有右江活水不断补给,才滋养得岸边万物生机盎然。


思贤湖里荷花白   作者摄


这活水湖里,鱼肥虾壮。可这汪湖并非天然形成。前些年,田阳那坡镇建起那吉航运枢纽工程,右江水位抬升,四塘镇便凭空添了这片湖。后来自治区领导选址湖畔建起百色干部学院,给湖定名“思贤”,从此这湖便因校而声名远扬。

算来这已是我第十几次来湖畔休憩。它距我家近二十公里,驱车往返,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不远不近的距离,恰好容人不疾不徐地放空。风拂过肩头,雨沾湿衣袂,生机盎然的夏日里,心情也随天地万物一同舒展,染上斑斓色彩。


居民思贤湖畔驾车游玩   作者摄


城里的暑气似是绕着思贤湖走,湖边却因夏的雨与热,催得草木丰茂、繁花满径,成了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如今到湖畔消遣,早已是百色年轻人心照不宣的选择:无论酷暑寒冬、春秋时节,树荫下、草坪边总不乏驻足的市民,或围坐聊天,或喝茶烧烤,自在得很。

百色的气候本是冬无严寒、夏极酷热,春秋短促且雨热同期,思贤湖的清凉,便更显难得。我常戴耳机沿湖边步道行走,一边听书,一边赏景。钓者静坐、白鹭翻飞,湖面荷风送香,岸畔异木棉、美人蕉、三角梅开得热闹,公路旁澳洲火焰木、凤眼果缀着枝叶,连蓝天里的白云、飞机划过的云迹,都落进眼里。我总试着练“摄影眼”,想把这些光影用手机定格,让公休日子添几分充实与趣味。


image.png

远眺思贤湖畔百色干部学院   作者摄


身为文学爱好者,日常事务繁杂,难有闲坐书桌系统阅读的时光。虽知听书不及静坐读书:窗外蝉鸣鸟叫作陪,手捧书卷闻墨香,字里行间情节跌宕,读到入神时“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那份沉浸的快乐最是难得。但听书也有妙处,主播字正腔圆,语调随场景抑扬顿挫,把书中氛围渲染得如临其境,听着听着,便记在了心里。我索性买了微信读书服务,把业余时间这般“立体利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还能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听书时恰逢《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后来才知,其实身通六艺的弟子有七十七人,有人解释说,古人因“七十二”在传统文化中常象征圆满(如七十二候、七十二地煞),便沿用了“七十二贤人”的说法,想来也说得通。

我名字里带个“贤”字,对相关的人与名总格外敏感。曾因陌生人准确释义“贤明”二字,由衷生出钦佩与感谢。于我而言,所求简单:做个名副其实“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百色干部学院本是干部成长的熔炉、红色精神传承的灯塔,学院的路、桥、湖以“贤”命名,大抵也藏着领导的睿智、远见与期许。

就像这思贤湖,本是学院西侧连接右江的潟湖及周边星湖水系,得名后更显灵秀。湖水常年清澈,花草林木环绕,湖中小岛竹林苍翠,倒映水中。荷叶田田间荷花绽放,透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湖滩湿地里鱼虾游弋,引得白鹭呼朋唤友、上下翻飞,叽叽喳喳好不自在。湖畔钓者三三两两相邀而来,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钓的是心情,玩的是郊游,守的是这份静谧。他们在乎的,仅是湖畔的宜人气候与湖区旖旎风光,还有就是结亲会友,消遣时光。


image.png

思贤湖上白鹭飞翔   作者摄


学院周边的路、桥命名也颇费心思,把“求贤若渴、为国育才”写在了百色土地上。横跨星湖水系,连起百东新区高速出口与百色大道的桥命名为“望贤桥”。桥不高,桥栏通透,车行桥上,远山近水皆入眼帘,像敞开双臂迎候各地人才来此深造。学院西门至星湖东南岸叫“纳贤路”,起于纳贤路、经百东新区企业服务站横穿百色大道的是“百贤路”,连接学院东门的为“聚贤路”,而连接思贤桥与百东新区高速互通站的是“汇贤路”……这些“贤”字路名,与学院办学宗旨一脉相承,意味深长。

屈原在《离骚》里写“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痛斥贤才被排挤的黑暗;而干部学院以“培贤”为使命,教学中坚守对清正贤才的追求,实属难得。“濯缨濯足,涤荡私心”,学院将中华文化精髓融于培养中,从严治校治学,防“小圈子”“聚餐饮酒”等歪风,以制度筑纪律防线;用专题教学、情景模拟、案例研讨等创新方式,让学员在“用学术讲政治”中锤炼本领,在“行动学习进课堂”中提升能力;还依托百色起义红色资源,设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让学员在红城旧址里感悟信仰的力量。

韩愈在《师说》里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道尽“教学相长”,也说贤能不分尊卑。干部学院秉持“贤才辈出”理念,恰是这种开放培养的高端格局。它树起“贤”字旗帜,倡“见贤思齐”,以“立足百色、服务广西、面向全国、对接东盟”为定位,开放办学,既接国家及各省委托培训,也办东盟国际培训班,为越南、老挝、缅甸等十余国学员开课,让思想火花在文化碰撞里绽放光彩。

孟郊在《劝学》里说“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道破个人努力与贤能才干的关联。干部学院也总鼓励干部勤学自省,要自强不息、追贤修德,要克己复礼、孜孜以求。以“贤”为舟,以“德”为帆,从思贤湖畔到东盟前沿,从革命传统到全球治理,帮助干部在理论与实践中破浪,成为撑起民族脊梁的“贤栋梁”。

李白曾叹“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借酒抒发贤才不遇的愤懑,倒也提醒着今人应当重贤育才。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劝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更成了后世治国理政的圭臬。干部学院以“贤”为名的创新实践,在思贤湖畔勤探索、勇耕耘,想来也会像湖边的芒果、荔枝一样,开出灿烂的花,结出甜蜜的果。


image.png

思贤湖畔百色干部学院夜景   作者摄


未来的思贤湖畔,育贤事业定会如这活水湖光,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每年待到夏末秋初,湖畔芒果挂满枝头,甜的不只是果实。那些来自东盟各国的学员漫步湖畔,带走的不仅是百色起义的精神火种,更是“见贤思齐”的文化基因。曾在此深造的外籍干部,终将成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在“一带一路”的长河里,以“贤”为帆、以“德”为舵,破浪前行。


思贤湖畔木棉红   作者摄


思贤湖畔百色干部学院   作者摄


思贤湖畔百色干部学院   作者摄


李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思贤湖的碧波,终会映出万千英才的光芒。待百年之后,那些后来者漫步于此,或许仍见湖畔竹林苍翠、荷花清雅、白鹭翻飞的景象。而当年在此汲取智慧的贤者们,早已在神州大地与世界舞台,写下属于新时代的壮丽诗篇,谱写二十一世纪治国理政的嘹亮歌谣。


(黄贤明,壮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现在广西百色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爱好文学创作,业余时间勤于撰稿,1996年开始发表各种作品,先后在“人民网”《广西日报》《当代广西》《中国劳动保障报》《广西人大》杂志、“中国散文学会”“大散文通讯”“中国作家在线”“今日作家”和“乡土文学”等微信公众号以及《右江日报》《黔西南日报》《百色工作》“百色人大网”《靖西文艺》《驮娘江》等报纸杂志发表一些散文、诗歌、时事评论、新闻报道、理论文章等。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章近300篇,近50万字。)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