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工匠》:一部跨越千年的工匠精神史诗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 杨府 | 发布时间: 2023-08-25 | 493 次浏览 | 分享到:

原天地之美  达万物之理

——《典籍里的中国工匠》:一部跨越千年的工匠精神史诗

 

杨府 / 文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曾经存在着一群特殊的人物——中国工匠的身影。他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令人铭记与仰望。作家詹船海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以及独特的视角,将这些星辰一一摘取,凝聚成一部力作:《典籍里的中国工匠》。让这些淹没在历史深处的工匠身影以及所承载的匠心独运的工匠精神,迈着出尘之姿,再次熠熠生辉。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技艺和精神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历史和文化的方式。

《典籍里的中国工匠》,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工匠精神史诗,无疑也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工匠精神的力作。

一,《典籍里的中国工匠》,顾名思义,选择从典籍出发,去探寻中国工匠的历史脉络。这是一种视角独特,阐述方式有力,征而有信的写作实践。通过对于历史文献的深度挖掘和对于古代工匠的生动描绘,赋予了这些久远的工匠们以生命和声音,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技艺和智慧。詹船海先生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的研究工作深入且广泛,其学术功底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作品时间跨度巨大,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其次,所阅典籍浩繁,从先秦的《考工记》到明代的《天工开物》,从北魏的《齐民要术》到元代的《农书》,凡古代的各种技术典籍,他都做了全方位的爬梳剔抉。对所涉及的农学、医药学和其他科技领域,也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例如,他在《农书》中发现了农业工匠对于精耕细作的追求,在《本草纲目》中看到了医药工匠对于治病救人的执着。并将这些丰富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为我们完整地勾勒出了古代工匠们的鲜活形象和他们的高超技艺。这种广博的历史视角,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工匠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历史;不仅仅揭示了中国工匠们的技艺和智慧,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须知,在古代,“百工之人”,向被视为奇技淫巧之人,“末技游食之民”(汉贾谊《论积贮疏》),是很受歧视的。隋唐朝廷曾明令:“工商不得仕进”。“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因而,从这一意义上说,这部作品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他告诉我们,工艺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是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支持的前提。

二,《典籍里的中国工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阐述是理性的,也是深入骨髓的。作者以史为据,带给读者以诸多启迪。他强调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这种精神包括了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敬业精神等。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技艺,更揭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作者将这些精神特质融入到每一个工匠的故事中,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叙述,更是一部人文的探索。如姓氏百工、伐木、班墨、陶瓷、冶炼、纺织、造纸、印刷、水利、草药、酿酒等领域的先驱们,不仅在技艺上卓越,而且在创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让我们看到了工匠们是如何通过技艺,塑造并改变了社会和生活。了解了古代工匠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感受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追求。有些人执着于创新,不断挑战技艺的极限;有些人注重道德修养,将儒家等理念融入技艺之中;有些人坚韧不拔,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永不言弃。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工匠技艺的精湛,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契合了所提倡的当代“工匠”精神。

三,《典籍里的中国工匠》,题材丰赡。但詹船海先生并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方式,而是选择了微观的视角,将每一个工匠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他们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到他们的技艺磨砺、创新发现,再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追求。以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工匠们的生活轨迹和内心世界。他以流畅而富有深意的文字,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技艺和生活描绘得生动而鲜活。他笔下的工匠们不再是历史中的尘埃,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展现。这是一种大散文的写作方式,让枯燥的题材文采飞扬,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情这些工匠们的生活和工作的艰辛。

四,《典籍里的中国工匠》不仅仅是一部描绘古代工匠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思考之作。在作者笔下,这些工匠们并不是历史的过客,而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技艺、理论和精神追求,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他们不仅注重技艺的磨砺和提高,更注重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上的传承和创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和理论,如《营造法式》、《天工开物》等。他们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技艺和作品中,使得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了技艺上的价值,更具有了精神上的价值。在这部作品中,詹船海先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秘密:每一个伟大的工匠,都是一个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匠心独运,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詹船海先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觉悟和认识,有这样的格局和写作的高度,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写作者,更是以一个学者的态度来修炼、丰富自己。我常常讲,一个作家,要想走得远,必须是学者型的。一个学者型的作家,不仅能够写出富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更能够在学术领域中获得更高的认可。他前些年所译注的《诗经》,就是他的一家之言,能在浩如烟海的诗经研究者中,卓荦而出,不为无因。这本《典籍里的中国工匠》,更是詹船海先生在古典文献研究方面的一种新的尝试,新的突破。有一种学问叫“近身之学”,我认为,詹船海此作就是。

他是以写作为始,而以学问为归,以学问为本,而以工作为用的。写作只是治学的工具而已。他现为《南方工报》记者,平时接触、报道最多的就是工人阶层。当代工人阶级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他如数家珍。由近及远,由今及古,那么,古代的工人阶级是什么状态呢?詹船海先生由此开展了研究的准备。哲人说,成功往往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典籍里的中国工匠》的问世,就是直接基于詹船海先生个人的工作实际而作出的一番考述和勤搜厚积,至于间接所涉及的个人之所好,则更无论矣。两者是相成相济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治学的另一种风格,即“近身之学”。这不由使我想起了史学大家方豪的治学之途,有人评其学术特点云:“先生治史则自近身始。身为教士,则治教士来华传教史;身在台湾,则治台湾史;先生数世居杭,余敢必言,先生治宋史,自南宋临安始。”方豪本人亦对学生表示:研究历史要由自己家乡的历史研究起,因为熟悉。他曾长居岭南,为此则专治岭南文献之学;曾供职银行,则又治古钱之学,正可谓“近身之学”。詹船海先生有类于斯人者也。作为学者型的记者、作家,詹船海先生几可谓是能见出气象者,其写作、问学之道,即其探索实践之道、治学之道也。

詹船海先生的《典籍里的中国工匠》,在治学取径上,大体可归入文献学的范围,但他又有作家的综合透彻的眼光,触类旁通,兼及其余,固已超出文献学之上;而就题材论,对典籍中的各种发明记录和工匠传说,逐一追根溯源、机趣解读。以流畅的文笔,将看似枯燥的典籍内容,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生动、意趣盎然的科普故事;以工报记者的敏锐,发现并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独特的世界;以历史典籍为基石,以中国工匠的精神为主题,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皆契合于“近身之学”的旨趣,尤能代表其著作的精萃。船海先生有此追求,其未来可期,不知道今后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奇。

《典籍里的中国工匠》,是一部历史与工艺完美融合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也为历史研究和写作树立了新的标杆。不仅是一部关于工匠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工匠精神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它启示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如何去传承和创新自己的文化,用我们的匠心独运,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