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与城市共融,音乐与心灵对话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高世逢 | 发布时间: 2023-07-22 | 655 次浏览 | 分享到:

株洲素有“音乐之城,歌剧之乡”的美誉。在文化自信自强的今天,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管弦乐团(交响乐团)与城市共融,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在提升城市软实力,丰富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上添砖加瓦,助力赋能。让“幸福株洲,城市交响”的惠民文化品牌越来越厚重,越来越响亮。无论是在神农湖水秀大舞台的演出,还是在荷塘区《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题交响,美妙的旋律,精准的演奏及动人的歌声,让线上线下的市民及外地来株洲的游客感受到了专业乐团的水准与风采,为他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生活体验。



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秉承着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这一宗旨,走近市民,深入生活,让交响乐与城市共融,音乐与心灵对话,为人民抒情,为时代高歌。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高标准要求。扎根本土,深植时代。每一场演出,乐团对曲目都要严格筛选,认真排练,如交响乐《红旗颂》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红梅赞》《把一切献给党》《亲吻祖国》京胡与乐队《夜深沉》《拉德斯基进行曲》《威廉退尔序曲》《康康舞曲》《春到湘江》等等,每个曲目都倾注了乐手、演员们的心血与情感,它展现的不仅是乐手和演员的水准与素质及音乐的力量,更是城市发展中前进的号角。更何况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伟大时代,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城市交响,这种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一个城市的面子和精神。艺术的土壤要靠人民来滋养,艺术的生命来自于为人民服务。城市交响的火热与热捧,为繁荣艺术发展,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演出现场市民纷纷点赞,有的说“那个搞指挥的伢子好潇洒,好从容,棍子一挥,人就像打了鸡血!”殊不知,这种潇洒与从容,这种充满无穷力量肢体语言,指挥棒下的起承转合,凝练着他渊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舞台经验,而这种经验则是他十几年如一日刻苦磨炼而成的。有的说歌手形象好,气质佳,唱出歌来特别韵味,特别好听,还有市民好奇的说,这么多乐器能这么和谐是怎么炼成的?听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包含着许多音乐与和谐方面的哲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感性与理性、音响与时间、体验与想象、情感与理智、活动与思维、感悟与表达、倾听与动作、勤劳与汗水等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加之“同声相应,互相契合”本身就是音乐家的责任和使命。中心主任肖鸿斌经常鼓励乐团说:“搞音乐,不仅要‘心’入,更要‘情’入。乐器就是你们的饭碗,要想把饭碗端牢,得到市民的认可,就得脚踏实地,苦练基本功,多流几身汗,就得随时随地接受市场的检验。”



株洲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拥有匠心独具的工业文化、大书特写的红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炎帝文化,其底蕴深厚,根基扎实,将交响乐这种豪华高大上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城市当中,让音乐与心灵对话,零距离的接触与互动,不仅能抚慰人心,净化人的灵魂,还有着超凡脱俗的美丽。连续多场的城市交响演出,现场观众座无虚席,不仅掌声雷动,好评如潮,线上观看的市民及外地观众也在评论区纷纷发表感慨和留言,“交响乐与城市共融的形式特别好,激活了城市向前发展的动力。过去,欣赏交响乐要到音乐厅或国家级的大剧院,且门票价格不菲,是普通市民想都不敢想的的事情,而今天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准的交响乐演出,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诗意和意义。”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公益惠民,服务“三高四新”的美好蓝图中,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充分体现了中心的作为与风采。在城市交响激昂的音乐中,我们仿佛听到了株洲各行业在发展中铿锵豪迈的足音。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