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关于汉中市整合县域剪纸资源助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郝明森 | 发布时间: 2025-09-07 | 119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期,本人通过对河北衡水市冀州区、阜城县剪纸产业发展的调研考察,其以非遗剪纸为核心,融合现代传播手段与产业模式,实现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为汉中市发展剪纸产业提供了宝贵借鉴。汉中市下辖 11 个县区,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民俗风情独特,剪纸艺术在各地均有一定基础。为推动全市剪纸产业整合发展,助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特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衡水阜城剪纸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阜城剪纸历经 200 余年传承,2016 年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成功关键在于 “守正创新、内外联动”。

(一)坚守文化根脉,激活传统技艺

作为剪纸发源地的阜城县崔庙镇陈集村,家家户户深耕剪纸行业,形成 “人人懂技艺、户户有传承” 的产业生态。艺人在保留传统纹样与技法的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使剪纸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拥抱现代渠道,拓宽市场边界

借助电商平台、直播短视频等 “新渠道”,90% 以上的剪纸生意实现线上交易,腊月旺季日均订单金额达 3000 元,打破了 “跑展会、靠人脉” 的传统销售模式,实现市场半径的几何级拓展。

(三)创新产品形态,契合时代需求

艺人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剪纸,开发出摆台、画框、人像定制、伴手礼等多元产品,既保留非遗底蕴,又满足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年产值突破 1 亿元,远销 28 个国家和地区。

(四)联动文旅资源,形成产业合力

以剪纸为纽带,串联当地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通过 “剪纸 + 体验”“剪纸 + 文创” 等模式,使剪纸从 “工艺品” 升级为 “文旅名片”,带动就业 1 万余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二、汉中市剪纸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潜力

汉中市地处秦巴腹地,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11 个县区各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民俗风情,为剪纸产业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

(一)文化底蕴深厚,剪纸素材丰富

汉中市 11 个县区各具特色,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为剪纸产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汉台、南郑作为汉中政治文化核心区,古汉台、拜将坛等历史遗迹见证了汉文化的源远流长,南湖的湖光山色则增添了几分灵动。在这里,剪纸艺人可以深入挖掘汉文化、三国文化元素,将刘邦、韩信等历史人物的故事,以及波澜壮阔的三国战事生动地呈现在剪纸作品中,让古老的文化在指尖绽放新的光彩。

洋县,享有“朱鹮之乡”的美誉,珍稀的朱鹮翩翩起舞,宛如大自然的精灵。同时,蔡伦造纸文化在这里传承千年,古法造纸的场景充满了古朴的韵味。剪纸艺人可以将朱鹮的优美姿态和造纸的工艺流程巧妙融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剪纸作品,既展现了洋县的生态之美,又传承了传统文化。

城固是“张骞故里”,丝绸之路的故事在这里流传千古。剪纸作品可以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设计出骆驼、商队等元素,展现出古代贸易的繁荣景象。此外,城固的柑橘文化也为剪纸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金黄的柑橘挂满枝头,寓意着丰收和喜悦,将柑橘的形象融入剪纸,更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勉县的武侯祠、武侯墓和诸葛古镇承载着深厚的三国文化,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深入人心。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三国时期的经典战役等题材极具辨识度,剪纸艺人可以通过精湛的技艺,将这些题材生动地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国文化的魅力。

西乡以茶文化闻名,茶园里的茶树郁郁葱葱,茶香四溢。剪纸作品可以展现采茶女的辛勤劳作,以及泡茶的优雅过程,让人们在欣赏剪纸的同时,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镇巴、宁强、略阳有浓郁的陕南民俗、苗族文化与羌族文化,独特的服饰、舞蹈和节日习俗为剪纸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留坝、佛坪主打生态旅游,紫柏山、张良庙、大熊猫、金丝猴等野生动物是天然的创作素材。这些可爱的动物形象憨态可掬,通过剪纸的形式展现出来,更能吸引游客的目光。

(二)非遗基础扎实,民间技艺活跃

汉中各地民间剪纸技艺流传已久,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节庆装饰、民俗活动中,窗花、喜字、祭祀纹样等剪纸作品随处可见。虽然目前汉中的剪纸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但艺人资源与群众基础广泛。在乡村的小院里,常常能看到老一辈艺人手持剪刀,熟练地剪出各种精美的图案,他们的技艺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同时,年轻一代对剪纸艺术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加入到学习剪纸的行列中来。这种活跃的民间技艺氛围为剪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文旅融合加速,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汉中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绿色循环・汉风古韵” 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每年,大量的游客涌入汉中,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升温,游客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需求旺盛。剪纸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正好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游客们不仅可以购买精美的剪纸作品作为旅游纪念品,还可以参加剪纸体验活动,亲身体验剪纸的乐趣。这不仅促进了剪纸产业的发展,也为汉中的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

然而,汉中市剪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剪纸艺人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作品风格较为传统,缺乏现代元素的融入;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导致剪纸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有限。

为了充分发挥汉中市剪纸产业的潜力,政府可以加大对剪纸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剪纸产业园区,为艺人提供创作和交流的平台。同时,加强与高校、艺术机构的合作,培养专业的剪纸人才,提高艺人的创新能力和艺术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剪纸展览、文化节等活动,加强品牌推广,提高汉中剪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汉中市剪纸产业发展基础雄厚,潜力巨大。在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非遗基础和旺盛的市场需求的支撑下,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汉中的剪纸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成为汉中文化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三、汉中剪纸产业发展新思路

(一) 立足县域特色,构建 “一县一主题” 剪纸 IP 体系

以 11 个县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民俗风情为核心,打造差异化剪纸主题,破解同质化竞争难题,让剪纸成为各县区独特的 “文化符号”,增强辨识度与记忆点。

1.汉台主打 “汉风三国” 主题,围绕古汉台、拜将坛、石门栈道等标志性景点,设计 “刘邦拜将”“诸葛北伐” 等历史场景剪纸及石门石刻书法剪纸,开发与景区门票、文创店联动的伴手礼,让游客带走 “三国记忆”。

2.南郑将剪纸与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汉调桄桄深度融合,开发系列文创产品;依托龙头山、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等山水资源,以 “山水南郑・诗画家园” 为全域旅游品牌,通过剪纸文创和纪念品全方位展现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吸引游客深度体验。

3.洋县突出 “朱鹮 + 蔡伦” 双 IP,创作朱鹮展翅、造纸工艺流程等剪纸作品,结合有机农产品包装,形成 “生态 + 文化” 的特色组合,让剪纸成为洋县生态与历史的双重名片。

4.城固聚焦 “张骞出使” 与 “柑橘之乡” 两大元素,设计丝绸之路路线图、柑橘丰收等纹样,融入张骞纪念馆旅游线路,让剪纸成为串联历史与产业的纽带。

5.勉县深耕三国文化,以武侯祠古柏、《出师表》文字为创作灵感,开发剪纸卷轴、书签等产品,让三国底蕴在剪纸艺术中流转。

西乡结合 “午子绿茶” 产业,创作采茶、炒茶、茶园风光等剪纸作品,与茶叶礼盒捆绑销售,让茶香与纸韵相得益彰。

6.镇巴、宁强、略阳挖掘苗乡刺绣、羌族刺绣、端公戏等民俗精华,将苗绣、羌绣纹样及端公戏面具转化为剪纸图案,开发民俗体验套装,让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剪纸焕发新彩。

7.留坝、佛坪分别以张良文化、秦岭四宝(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为核心,设计卡通化、萌系剪纸,精准适配亲子游客市场,让剪纸成为传递地域特色的 “童趣使者”。

(二)推动 “非遗 + 创新”,拓展剪纸产业形态

1.产品创新:从 “装饰” 到 “多元应用”

借鉴阜城剪纸产业发展经验,突破传统窗花、挂历等单一形态,开发 “剪纸 +” 系列产品。

(1)实用类:剪纸台灯、折扇、服饰配饰等,让剪纸融入日常生活。

(2)文创类:剪纸明信片、冰箱贴、景区立体剪纸模型等,满足游客纪念需求。

(3)定制类:人像剪纸、家庭场景剪纸、企业 LOGO 剪纸等,提供个性化服务。

(4)跨界类:与汉中面皮、腊肉等特色美食合作设计剪纸包装,与茶叶、木耳香菇等农产品结合推出 “剪纸 + 特产” 礼盒,让剪纸成为地域特产的 “文化嫁衣”。

2.技艺创新:守正与出新并重

(1)组织老艺人与年轻设计师协作,在保留 “阴阳刻”“镂空” 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

(2)色彩突破:打破单色局限,尝试套色、渐变剪纸,增强视觉张力。

(3)材料升级:选用宣纸、丝绸、金属箔等多元材质,提升产品质感与档次。

(4)工具融合:结合激光雕刻等现代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留手工定制的高端市场,实现 “批量生产” 与 “匠心定制” 并行。

3.整合销售渠道,构建 “线上 + 线下” 全域营销网络

(1)线上:借力新媒体,打造 “云端剪纸集市”。组建市级剪纸电商联盟,统一培训各县区艺人运用抖音、快手、拼多多等平台,通过 “直播剪纸过程 + 讲解文化故事” 吸引流量,例如洋县艺人直播 “朱鹮剪纸创作” 时同步讲述朱鹮保护故事,让技艺与文化共传。

开发 “汉中剪纸” 小程序,整合 11 个县区产品,设置 “县域主题馆”“非遗传承人专区”,实现 “一键下单、全域发货”。

与携程、美团等旅游 OTA 平台合作,将剪纸产品纳入 “汉中旅游文创套餐”,游客下单后可到景区自提或选择快递到家,提升购买便利性。

(2)线下:联动文旅场景,构建 “体验式销售网”。在汉中高铁站、古汉台、武侯祠等主要景区及民宿集群设立 “汉中剪纸体验馆”,既展示销售产品,又提供剪纸体验课程,让游客 “亲手剪汉中”,深化地域记忆。

举办 “汉中剪纸文化体验周”,每年在不同县区轮办,结合汉中油菜花节、佛坪熊猫节等民俗活动,开展剪纸大赛、非遗展演、产销对接会,形成 “节会 + 剪纸” 的联动效应。

在西安、成都等周边城市建立 “汉中剪纸推广站”,借助高铁经济圈扩大地域外影响力,让汉中剪纸走出陕南。

4.强化产业支撑,健全 “政府 + 市场” 协同机制

(1)政策引导,夯实产业基础。设立 “汉中剪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艺人培训、产品研发、品牌推广,对年销售额达标、带动就业显著的企业或合作社给予补贴。

将剪纸产业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在借鉴陈集村 “家家户户搞剪纸” 经验的基础上,培育 “剪纸专业村”,如选择城固民俗文化浓厚的村落,打造 “汉中剪纸第一村”。

推动 “汉中剪纸” 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牌文化价值与影响力。

(2)市场主导,激发主体活力。鼓励成立剪纸产业协会,整合各县区资源,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品质量与价格。

引进文创企业、电商团队与艺人合作社合作,形成 “艺人专注创作、企业负责运营” 的分工模式,提升产业市场化水平。

推动校企合作,与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共建 “剪纸设计与电商运营” 实训基地,培养既懂技艺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注入持续活力。

5.文旅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将剪纸体验纳入汉中精品旅游线路,如 “三国文化游” 中增设 “武侯祠剪纸体验”,“生态研学游” 中加入 “佛坪熊猫剪纸创作”,让剪纸成为文旅融合的纽带。

开发 “剪纸 + 民宿” 模式,在留坝、佛坪等民宿聚集区推出 “入住送剪纸体验” 服务,民宿装饰融入剪纸元素,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

结合南郑、城固、西乡、镇巴等县区的红色旅游资源,设计红色主题剪纸,让剪纸成为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的载体。

四、预期成效与未来展望

通过系统性整合县域内剪纸文化与产业资源,计划在 3-5 年内达成以下核心目标,推动剪纸从传统技艺向富民产业跨越。

1. 产业规模:构建特色产业格局

培育剪纸专业从业人员超 5000 人,夯实产业人才基础;实现年产值突破 5000 万元,提升产业经济价值;形成 “一县一特色、全域共发展” 的剪纸产业布局,增强区域产业凝聚力。

2. 文旅融合:升级地域品牌价值

推动剪纸成为汉中旅游 “必带伴手礼”,强化文化符号与旅游消费的绑定;以剪纸 IP 带动年游客消费增长 20% 以上,激活文旅消费潜力;助力 “两汉三国・真美汉中” 品牌升级,提升地域文化旅游的辨识度与影响力。

3. 乡村振兴:打造增收新引擎

重点打造一批 “剪纸专业村”,形成乡村特色产业支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 “文化增收、技艺致富”;让剪纸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 “新引擎”,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经济发展动能转化。

汉中剪纸产业的发展,既是对非遗技艺的保护性传承,更是对地域文化的创新性活化。以衡水阜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拥抱时代创新,汉中剪纸必将实现从 “民间手艺” 到 “富民产业” 的质变,为当地文旅深度融合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长期、稳定的发展动力。

畅谈文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