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白沙湾的笑声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成宏良、张翔 | 发布时间: 2025-09-15 | 49 次浏览 | 分享到:

哀牢山深处的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老厂乡曾是明末清初的荒芜之地。白沙湾一个坐落在老厂乡深处的小村庄。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抓住了奋进的机遇创造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迹。这个13户人家、52人的彝族车苏人寨子在乡村老党员带头、组长杨云龙的率领下经过老厂乡烟叶站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2024年全村共种植474亩烤烟全村人总收入达220多万元户均收入约16.9万元。改革开放后的45年里白沙湾人民在县乡村党政的领导下以金色烟叶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奇迹。在丰收致富的甜蜜喜悦中家家户户的白沙湾人展开了笑颜。

时光回溯,新中国成立后,白沙湾在党的领导下完善基建、改善民生;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当地政府与烟草部门的支持,让白沙湾人在80年代握住了新机遇——学会种植烤烟。从最初的K326、红花大金元品种起步,烟叶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根本。2024年,全寨种植烤烟474亩,总收入达219.73万元,户均收入约17万元。杨文俊、杨云龙等6户种烟大户,纯收入均在30万至40万元,不仅在村里盖起砖混洋楼,还在县城购置新房,拖拉机、家庭轿车等现代化工具也成了寻常物件。

这蝶变的背后,离不开“头雁”杨云龙的引领。43岁的他,党龄20年、任小组长10余年,是钻研烤烟技术的能手,更是全心为民的贴心人。谁家有困难,他总第一时间伸出援手。2022至2024年,他家6口人、4个劳动力,种烟70至90亩,年收入50至7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人紧跟步伐,把金色烟叶种成了“致富叶”,更筑牢了“玉烟品牌”第一车间的质量关,让“中国玉烟”享誉世界。 

白沙湾的改变,不止于物质层面脱贫,更在于精神层面跃升。曾经“小富即安”的观念被打破,杨云龙等大户不再满足于简单致富,转而向规模化种植、现代种烟行家转型。他们眼中,比城里买房、家电普及更重要的,是子女教育与人才培养——杨云龙的儿女杨蕊宁、杨蕊祥,杨文俊的儿子杨力福、杨力衡等后辈,有的是优秀学子即将升学,有的已是大学生、博士生,有的在县城或外地工作。这些“下一代的成功”,成了白沙湾人最拿得出手的骄傲。

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是白沙湾的新课题。从最初的柴烤、煤烤,到如今用电烘烤并引入电子技术,烤烟技术的更新迭代,呼唤着更多专业人才。杨云龙盼着女儿杨蕊宁高中毕业后,能报考烟草栽培或烘烤技术专业,为家乡产业补上技术短板。同时,他还计划组建彝族车苏人四弦舞队,整理“查摆低夺调、骡子终夺调、阿哥白尼调、车苏阿姐哩咗调”等三十六调,让民族文化走出深山,打造车苏人特有的文化品牌,为乡村旅游注入活力。

四十年风雨变迁,白沙湾的笑声始终与金色烟叶紧密相连;而金叶的崛起,又深深扎根于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如今,这个曾经贫困的寨子,正以“烤烟金叶+红色党建+绿色生态”的模式,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着更加壮美的篇章!

 

供稿: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成宏良、张翔

综合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