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九九重阳话初心,八秩奉献写传奇
来源:中国旅游文化网 | 作者:黄盈明 | 发布时间: 2025-10-27 | 63 次浏览 | 分享到:


岁岁重阳,金风染叶,清新的菊香漫过长寿城的大街小巷,暖意便在烟火间悄悄流淌。


长寿区商业联合会重阳节走进长寿区康乐养护院


10 月 24  日,长寿区商业联合会会长车臣飞携秘书处及副会长一行,踏着朝露走进长寿康乐养护院——红围巾轻绕老人们肩头,鲜果糕点递至手心,敬老文艺节目在庭院流转,笑语与关切交织,晕染出重阳节最暖的底色。车会长的祝词满含赤诚,话音落时,老人们的掌声与笑声在院里回响。


车会长将红围巾轻绕老人肩上


80 岁的长寿区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会员张淮老师参与了慰问活动,当他看到数十位老人乘坐的轮椅均未设置枕头,便上前向轮椅上的老人与养老院护工调研:“若给轮椅加一个装卸方便的枕头,价格 30 元左右,老人们和家属会不会接受、喜欢?”得到“只要可取式、成本可控,完全愿意接受”的肯定答复后,他便默默记在心里,这份对老年群体需求的敏锐关注,恰是他一生践行大爱与创新的缩影。


80 岁张淮老师调研老人轮椅


11 时,联合会一行又马不停蹄赶往副会长单位会员洪向阳的长寿柚果园。客厅里茶香袅袅,长寿区商业联合会重阳节座谈会的暖意,与屋外倾泻的秋阳撞了个满怀。这场座谈会意义非凡,不仅为敬老爱老传统注入了商业组织的责任担当,更搭建起交流智慧、传递温情的桥梁——它打破了商业领域与老年群体、创新力量间的壁垒,让“敬老”与“兴邦”的初心在交流中交融,既让老人们感受到被重视、尊敬的温暖,更让创新智慧有了落地生根的土壤。


长寿区商业联合会在洪向阳果园召开重阳节座谈会


当车臣飞会长提及“张淮”老师“人老心红,一生深耕发明”时,满座目光瞬间凝满敬意。这位从葛兰镇天福寨湾走来的老者,以八十载光阴为纸,在教育与发明的天地间,写下“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滚烫诗行。座谈会上,张淮老师分享了独特见解:“若将桂花嫁接到柚树上,花香或可与果香交融提升水果风味,桂花飘香时更能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是一件一举多得的美事。”与会人员纷纷认可,认为此想法值得请教专家,若有价值便积极推广。


80 岁张淮老师(右)和陈编辑(左)在33 届全国书博会


更令人动容的是,张淮老师明知轮椅可取式枕头、桂花果树嫁接这两项技术均能申请专利,却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世,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恰与座谈会传递的温暖底色相得益彰。活动现场,商业联合会还特意为参会的 60 岁以上老人们准备了便捷实用的水壶作为纪念品。接过礼物的老人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乐呵呵地称赞:“联合会想得太周到了,这礼物用得上、心里更暖!”一份小小的纪念品,承载着对老年群体的真切关怀,让座谈会的

暖意从思想交流延伸到细节温度,更彰显了商业联合会“以行动传善意、以细节暖人心”的初心。

在这次重阳节活动中,我们亲眼见证张淮老师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创新课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天之内提出两项极具价值的创意,其创新意识与能力着实不凡。这份坚守,要从他的人生轨迹说起。

1946 年盛夏的蝉鸣中,张淮生于一户普通农家。孩童时的他总捧着书本在树荫下细读,眼眸里盛满对知识的灼灼渴望。1952 年踏入葛兰小学校,作业本上的工整字迹、课堂上的专注眼神,让他成为老师口中“舍不得放手的好苗子” 。1959 年小学毕业,在老师力荐下考入渡舟幼师,“执鞭育桃李”的梦想在少年心中悄悄抽芽。

命运的风雨却几番起落。1960 年, 自然灾害让渡舟幼师停课,教师梦戛然而止;1966 年,如愿考入长寿师范,又因“文革”风波被迫居家。漫长等待里,他以书本为阶梯,在字里行间积蓄力量,直至 1969 年,终于站上大坝中心校的讲台,教起了化学。

初中文凭面对复杂的化学公式,让他夜不能寐— —“绝不能误人子弟” 。思来想去,他主动请缨改教美术,那支藏在心底的画笔,成了与孩子对话的桥梁。1972 年,他远赴四川美术学院在职培训,在画布与调色盘间汲取养分;学成归来,在大坝中心校的美术课堂上一站就是七年,用色彩为乡村孩子铺就眺望世界的窗。1979 年调到天台乡中心校,他仍深耕美术,却从未停下求知的脚步——1985年自费参加《人民日报》新闻函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初心在纸上绽放。

1985 年,邓小平“三个面向”的号召传遍神州,学校要开设科技辅导课。张淮老师二话不说扛起重担,成为全县第一批科技辅导员。“ 一无教纲、二无教材”的夜晚,他在灯下翻阅史卷,见四大发明中“火药”的境遇,猛然攥紧拳头:“祖国要强大,

必得靠科技!”这份赤诚,成了他四十年创新路的根。

“发明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人人皆可为之!”他常把这话挂在嘴边。1985 年的科技课上,六年级

学生余智翔一句“三角板画不出任意角”,如星火点亮灵感。课后,他拉着学生在办公室反复试验:

直尺与三角板重叠,量角器“心点”钉上铁钉,套上系着橡皮的细线——当橡皮随量角器转动,始终垂直地面指示角度时,他兴奋得打翻茶杯,声音里满是雀跃:“成了!”

这便是“带重力角度指示器和指南针的绘图仪” ,一块三角板集成三种工具,绘图速度翻倍。 1987 年,它摘得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拿下唯一的“宋庆龄儿童发明奖专项奖”,成为青少年发明的标杆。


张淮老师和学生余智翔获奖证书


自此,创新的种子在校园里燎原。1988 年,

学生张卫华“三角板断了能画圆”的梦话,催生出“多功能圆规”——两块尺子铰合,能画圆、画椭圆 , 被称作“几何作图王”;1990 年,为治“短斤少两”之弊,他带学生发明“编码杆秤”,专属号码杜绝“换砣欺客”,被编进获奖作品集,获赞“革命性变更 ” 。 在葛兰中学的岁月里,他的辅导成果如春笋破土:“防盗暗锁”守护居家安全,“可变向手电筒”兼顾照明与警示 ,“ 显量喷雾器” 让农药喷洒更省心… … 1984 至 1996 年间,100 多个发明项目、32项国家专利、36 枚省级以上奖牌,见证着这位“发明引路人”的坚守。

这份坚守,藏着旁人难懂的无私。20 世纪 80年代,夫妻月工资仅 30 多元,要抚养四个小孩、赡养两个老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可学生搞发明缺材料,他掏腰包买有机玻璃;缺零件,他跑遍镇上五金店,前前后后资助近千元——那是大半年的工资。为凑钱支持学生,他甚至卖掉住房,全家挤在狭小的出租屋。大哥含泪劝他,他却笑着回应:“孩子们能搞发明,这付出算什么?”

退休后,这份大爱愈发深沉。2016 年,他将 1万套“几何作图王” 、300 本专著,连同 100 多项专利技术,无偿捐赠给红十字会,价值达 15 万元。当教具与书籍送到 20 多所学校,孩子们捧着爱不释手,老师感慨不已:“这是他的心血与大爱啊!”

他深知,要播撒创新的种子,需有易懂的教材。 1992 年,他将已发表的论文拓展为《青少年发明创造途径》,县教委承担印刷费,将其列为全县教材。这本书斩获省、市科研奖项,《重庆日报》盛赞它“破除发明神秘感,点燃爱国创新情” 。2014年,他再著《青少年发明创造实用技法》,135 个实例、152 幅插图,成为多所学校的“发明宝典”。

退休从不是终点。1996 年,他停薪留职 11 年推进专利转化:“几何作图王”走进川渝黔滇的课堂,“滑板柜式课桌”斩获“红星奖”,抖音点赞达 3.8 万;

“摩天轮式停车场”破解城市停车难题,登上央视台;“奇效婴儿床”入选《国货档案》,成为国货创新的骄傲。


80 岁张淮老师在 2025 年长寿区金秋购物季上向顾客讲解新书


八旬高龄,他依旧是追光的少年。2025 年长寿区金秋购物季,他站在展位前,亲手演示“几何作图王” ,为孩子送上新书、传授经验;10 月 14日,他走进长寿区金山小学开讲,用“塑料袋提手”“捕鼠套”等央视“我爱发明”栏目的案例破除创新误区,带领孩子们追问科技未来。

张淮老师最近还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通过直播宣传“创新意义大,人人皆可为” 。他计划介绍自己总结的 10 种发明创造实用技法、书中收录的 100 多项发明实例,再以现场问答的方式筛选优质发明创意,帮助每位学员从热爱发明起步,逐步成长为发明达人。这份爱心行动得到长寿圈朱建平及黄广宇的大力支持,二人已为直播预热,制作 10 个短视频发布在抖音平台张淮老师的新账号上。


张淮老师推《青少年发明创造实用技法》新书抖音号


四十余载春秋,从 37 岁到 80 岁,他收获 80多项个人专利、200 余项专利项目,捧回国际、国家级奖牌数个,荣获“重庆优秀科技辅导员”等诸多荣誉,被媒体誉为“民间发明家”。


张淮老师编辑的《青少年发明创造实用技法》新书


九九重阳至,丹枫映初心。张淮的八秩人生,恰似秋日里最暖的光——既有实打实的专利与奖牌作骨,更有滚烫赤诚的奉献为魂。他以创新为笔、大爱为墨,在岁月长卷里写下:生命的厚度,因永怀热爱而延展;创新的价值,因不负家国而闪亮。

而果园里的重阳座谈会,恰是这份初心的生动注脚:手捧长寿柚的清甜,心藏对老者的敬仰,茶香与暖意交织间,既承续了重阳敬老的传统,更让长寿区商业联合会的社会责任担当与“白首不坠青云志”的创新精神相融共生,在时光里静静流淌、生生不息。

长寿区商业联合会黄盈明供稿,张淮供图

综合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