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凝聚精神力量的活化石,它承载着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维系着一个民族的情感认同和精神血脉。在天山南麓,在阿克苏市,有座清代的阿克苏老城遗址,让我们以构建地方国家叙事的文化审美,来看这里的文物古迹保护与活化利用情况。
一、古城的身份标识
修城池。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修阿克苏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①,清政府出于南疆治理及军事防务需要,迁址重建阿克苏城(今阿克苏市区),史称阿克苏老城。光绪九年(1883年),为新疆建省推行郡县制行政治理所需,阿克苏城在原址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修缮、扩建,史称阿克苏旧城。故此推算,从阿克苏老城始建(1788年)到2025年已有237年历史。
换个角度说,阿克苏旧城始建于乾隆五十三年,修缮、扩建于1883年。这样说是符合情理及史实的。
如今只剩下18米长的古城墙遗址,如慈祥地祖母,在尽染岁月沧桑中慈爱地守护着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
城区覆盖。光绪九年扩修的阿克苏城,大致覆盖今阿克苏市区的王三街(原祥龙商贸城、行署办公区)、原西大街(地区公路局、地区影剧院)、栏杆路、南大街(原一师大光厂)、小南街(祥和里小区)等传统主城区区域。因城墙主体为泥土夯筑,在百年风蚀雨淋下难以完好保存,这也是残垣断壁的古城、戍堡遍及天山南北,苍茫戈壁大漠的真实景像。
设办事大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晰认识到阿克苏城作为扼守南北疆通道的重要战略地位,故在阿克苏城设办事大臣,统辖部分南疆地区事务,再次确立了阿克苏老城作为南疆重镇的历史地位。
授官印信。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政府首批向南北疆五座城池的办事大臣授予官印。北疆,授予的是伊犁将军(当时西域最高军政长官),职级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或略高些。南疆,同期授印的有四座城,分别是阿克苏城、乌鲁木齐城(迪化城)、莎车城(叶尔羌)、喀什城(喀什噶尔)。可见阿克苏城在清政府新疆南疆版图上布设的重要性。
英雄之城彪炳史册
平叛戡乱英雄之城。清道光六年(1826年),时任阿克苏城办事大臣常青,统率驻城守军抵御张格尔叛乱期间,又加固扩修了阿克苏城。当时,继喀什(清时称喀什噶尔)、英吉沙(清时称英吉沙尔)、莎车城(清时称叶尔羌)、和田(清时称于阗)南疆西城陷落后,若阿克苏城再被洞穿,则北疆危矣!则新疆危矣!
最终,在各族军民众志成城、奋力反击及援军的加持下,阿克苏城成为逆迎叛军兵锋的阻击之城,爆满战力扭转乾坤的英雄之城。一战封神的阿克苏城,成为清中期,边疆地区极为罕见的反败为胜的典型军事案例,因震撼清廷朝野,而彪炳史册。
为此,在阿克苏建城并设办事大臣,将边疆地区治理纳入国家行政体系,这一历史高光时刻,福佑了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后世子孙。
彪炳史册万世垂青。1990年4月,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期间,阿克苏老城被登记建档。文物编号:652901-0014。这是这座老城的身份证。2009年7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阿克苏地区文物普查队复查。2024年12月,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阿克苏市域期间,由国家博物馆边疆考古研究所郑伟、郭苏惠两位考古员领衔阿克苏地区文物普查队进行勘查、复查。
文件公布:2005年,公布为阿克苏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构建叙事核心思想体现历史价值
(一)中央政府治理西域的史证。清政府是继唐王朝之后,真正做到对古西域实施系统化治理的王朝。从清中期的军府制,至清后期的行省推行郡县制,阿克苏城都是历史见证者。在此期间,涌现了诸多直接或间接促成收复新疆失地的英雄人物,如历任阿克苏办事大臣的勤政,以及英武人物兆惠、林则徐、左宗棠、刘锦棠等,从这个维度看,它是阿克苏市域构建地方国家叙事体系核心价值所在。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将文物保护与再利用上升到事关整个新疆地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文化安全、政治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考量,这可否看作是对历史上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域的思维体系的现代化衔接?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军事集团统治的王朝。如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便是一场兼具勇气与远见的文明工程。实施迁都洛阳,向中原王朝靠拢,重塑黄河流域文明结构,使中原成为融合胡汉的新文化母体,孕育了后世隋唐开放包容的盛世气象。
蒙元时期,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内涵复杂的多文明碰撞与交融过程。一方面蒙古帝国通过武力扩张打破了欧亚大陆的地理与文化壁垒,在武力征服的底色上,意外催生了深度的跨民族互动。另一方面其融合模式与北魏等前代路径截然不同,呈现出“多元共生、层级并存”的独特面貌。
清王朝历时276年,历代皇子、皇孙都要请国内顶级的国学大师传道授业。皇权贵族阶层主张满汉通婚,满蒙、满藏等通婚,清朝的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制度最成熟的多元族群整合实践,其以“因俗而治”为基调,通过制度化设计实现了边疆与中原的深度黏合。创造了“康乾盛世”的历史辉煌时期。满族贵族阶层掌权的清王朝,其国土治理面积,均超越了历代汉族军事集团对国家疆域的实控面积。
阿克苏老城遗址,作为少数民族满族贵族集团掌握国家政权、有效治理边陲的伟业实证,对教化现当代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历史、讲好历史,尤为重要。因为它事关新疆地区广大南疆地区的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文化领域安全、政治生态安全,总之一句话,事关新疆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
纳入长城文化资源历史叙事。阿克苏老城遗址,作为我国长城文化资源在西部的历史守望,作为国家主权利益至上的象征,将其视作阿克苏市域历史文化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中华文明体系溯源,有了新具象、新标识、新高度。它不再是单一意义上去理解、去解读的边疆地区、边疆城市,而是蕴含更为丰厚的历史人文信息。在不久的将来,阿克苏市域是否能被贴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标签,与那些散落在乡野的文物古迹能否发光发热有关。
清代的阿克苏城除了扼守南疆战略通道外,也是连接南北疆商贸物流、人流的交通枢纽,甚至是贯通欧亚丝绸商贸的重要交通驿站。因此,阿克苏老城是历史上交汇中西文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元一体构建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者。
古今融合的当代阿克苏叙事。笔者历时两年,在关于老城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走访调查中,发现一个感人的画面。一位耄耋老人,义务呵护、陪伴阿克苏老城遗址60余载!
老人名叫夏士敏,女,87岁高龄,作为上海支边青年,她16岁便踏上新疆阿克苏这片土地,如戈壁红柳,从此义无反顾地扎根。无论寒来暑往,老人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在老城墙根儿前走一走,转一转。似乎与老城墙有个不为人知的笃定契约,是外人难以体察的。
2025年初冬的一个周末,笔者再次来到阿克苏老城墙下做保护与活化利用调查,令人惊喜的是,又见到了夏士敏老人,老人腿边放着一根木拐棍,神态安详,坐在小板凳上晒太阳。看上去,她与普通家庭老妇人在城墙根下晒太阳、聊家常没什么区别。可老人是359旅军垦战士的家属,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从她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衣装,你或许看不出老人的幸福,实则她的子女早已成家立业,可谓四世同堂,安享晚年,无牵无挂。
据老人讲,“文革”前,阿克苏老城墙尚存清晰轮廓。城内有道观遗址、戏台遗址等,阿克苏老城作为统辖南疆军政防务的一个历史缩影,其商贸繁荣可窥一斑。
2024年底,笔者陪同《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高端智库报告课题组成员之一的蔡国栋先生考察了阿克苏老城遗址。冬日的寒风中,夏士敏老人游移在城墙遗址前,不经意地相遇,使得蔡先生协同新华社记者一行饶有兴趣地与老人攀谈起来。灰暗的天空,凛冽的冬风,残破的城墙,大家心底却涌现出一份温暖和力量。这应是源于一位耄耋老人与阿克苏老城墙超越半个世纪的呵护与守望吧。
在这个世俗社会,老人与一段城墙的默默守候,难道不是这座城市最耀眼、最亮丽的底色?
阿克苏市素有“中国十大边陲重镇”美誉。在美丽富饶的天山南麓,想必,各族群众中还有更多像夏士敏老人一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勤勉耕作、紧密团结、相知相守。
欣慰的是,据当地文旅局(文物局)党组书记马颜锋介绍,该部门新一届党组班子上任后,便将市域内老城遗址等保护与活化利用纳入党组核心议题。作为下属,他还向时任的市长作了关于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专题汇报。同时,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也纳入了市委、市政府中心组学习议题。
凡事儿,总得有个开端。对于地方文旅事业融合发展而言,想必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好事儿。
(文/绿野 作者系诗人 散文作家,新疆南疆地区历史人文研究者)
注 ①参见《清高宗实录》卷1305,《清廷批准迁城及财政支持》中华书局第25册页819-820;及参见《回疆通志》卷九,《新城规模、城门名称及方位》《新疆文库》本 上册页287。
2025-11-18
2025-11-18
首届中华秫酒文化节开幕式暨“中秫酒业杯”全国楹联大赛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2025-11-17
2025-11-16
2025-11-16
曲艺润乡土 欢声满鼓乡——“曲艺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暨惠民演出走进安徽凤阳
2025-11-16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4
2025-11-13
2025-11-13
2025-11-13
《大阪世博MYDOME出展作品東京巡回展》:艺术架起中日友好之桥
2025-11-12
著名诗人阎安做客“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 开讲文学与故乡 纵论“诗歌为漂泊心灵筑巢”——“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在京开讲
2025-11-11
著名满族女诗人匡文留诗歌创作60年携《匡文留诗选》 做客《作者面对面》直播活动
2025-11-11
2025-11-18
[未分类] 淬火:2025马启代诗歌创作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2025-11-18
2025-11-18
[文化新闻] 清代阿克苏老城在地方国家叙事体系构建中的文化视野调查初探
2025-11-18
2025-11-18
[综合新闻] 以赛代训强技能 暖心社工优服务 | 朝外街道举办2025年社区工作者技能大赛
2025-11-17
2025-11-17
[文化新闻] 首届中华秫酒文化节开幕式暨“中秫酒业杯”全国楹联大赛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2025-11-17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