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厚重乡土情,凝于诗行间—— 姜斌诗集《江布拉克的风》赏析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沙舟 | 发布时间: 2025-11-14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image.png


厚重乡土情,凝于诗行间

—— 姜斌诗集《江布拉克的风》赏析


文|沙舟

 

翻开诗人姜斌先生刚刚出版的新诗集《江布拉克的风》,不似寻常诗集般喧闹,倒像一捧新翻的泥土,两条腿带着晨露的凉意与麦芒的微刺,轻轻落在心上。这位扎根新疆奇台的诗人,用他近乎沉默的笔触,为我们铺展了一幅乡土的素描。没有浮华辞藻的堆砌,没有刻意煽情的铺陈,只有一行行如麦穗般低垂的诗句,自然地生长在纸页之间。  

姜斌的诗行里,最动人的并非宏大的叙事,而是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细节。《父亲的双腿》中“父亲的两条腿/承担着一家人的重量/承担着月亮、星星和太阳”,没有惊天动地的感叹,却让父亲劳作本身成为一种静美的仪式。他写“从田里回来,露出祖宗留给的颜色”,不写“土地的颜色”,而是写“祖宗留给的颜色”;写“场院上麻雀的啄食”,不写“欢快的啄食”,只写“啄食”。这些看似简单的词句,却如犁铧翻开新土般,精准地触到了乡土生活的肌理。他不刻意寻找诗意,而是让诗意从生活的缝隙中自然渗出,如同井台上湿润的苔藓,在无人注意处悄然生长。  

在《一座老城》一诗中,“不管你从哪里来/古域就在这里”,这并非简单的怀旧。当老城变成一座现代化县城,老城却成了记忆的锚点。姜斌的诗,正是这样一种对消逝之物的温柔打捞。他写《江布拉克的风》,写《水磨河两岸》,写《被掠夺的乡愁》,不是在复述过往,而是在为那些正在消失的乡土记忆筑一座小小的避难所。他笔下的老牛、犁铧、麻达、谝传,不是民俗标本,而是活生生的文化基因。当现代化的浪潮席卷而来,这些看似微小的意象,成了抵抗遗忘的堤坝。  

姜斌的诗歌语言,如他笔下的土地一般朴实无华。《拉胡琴的老人》中“河边桥下/坐着一位白发的老人”,诗句用得如此自然又如此直白。没有雕琢的痕迹,却让语言有了地气,让情节有了温度。他对诗歌语言的运用,不是刻意的点缀,而是从生活深处自然涌出的活水。这些词在诗句中不显突兀,反而让诗歌有了泥土的质感,有了西北风的粗粝与暖意。这种语言选择,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因为真正的乡土诗,本就该生长在这样的语言土壤里。  

姜斌的乡愁,不是小儿女的伤春悲秋,而是现代人共同的精神困境。他的诗作《土地》中“吃粮长大的/怎么也忘不了麦地”,道出了多少人的心事。他写乡愁,不沉溺于怀旧,也不沉溺于逃离。他的诗句里,“离开了山村/没有头羊的日子/就自己学做头羊”,既是对乡愁的坦然,也是对未来的担当。这种乡愁,是带着重量的,是扎根于土地的,而非飘在空中的。它不因城市的霓虹而褪色,反而在城市的喧嚣中愈发清晰。  

从文学史的脉络看,姜斌的诗,是对乡土诗歌传统的延续与超越。他既不沉溺于乡土的苦难,也不沉溺于乡土的浪漫。《想念一座庙》中,他写这座庙的沧桑和记忆,不避讳它的破败,却也写“说是庙/其实是学校”。这种对乡土的记忆视角,使他的诗有了难得的厚度和时空之美。在诗歌日益碎片化、个人化的今天,姜斌选择扎根乡土,不是退守,而是回归——回归到诗歌最本真的位置:与土地相连,与人心相通。  

《江布拉克的风》里,最打动人的不是宏大的抒情,而是那些细小的、具体的、带着温度的瞬间。《涝坝》中“怀念家乡的涝坝/我是涝坝养大的”,这句诗简单得近乎笨拙,却道尽了人与土地最原始的羁绊。涝坝是水塘,更是童年记忆的容器;“养大”二字,没有华丽的修饰,却包含了太多无法言说的恩情。姜斌的诗,正是这样,用最朴素的语言,承载最深沉的情感。  

他的诗集,不是对乡土的简单描摹,而是一种精神的确认。他在后记中写道“站在城市的边缘对着大地说,我是城里人,望着天边的彩云,我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自信。后来我站稳了脚步,我对着城市说,我是农村人”,这并非身份的转换,而是心灵的归属。他始终明白,“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朴实的语言/是娘亲给我的胎记”。这种自觉,使他的诗有了根,有了魂。  

《江布拉克的风》中的每一首诗,都像一粒种子,埋在奇台的泥土里,长成一片精神的森林。他写《在北方的毡房里等待暴雨凤雪》,写《牧区行走》,写《水磨河两岸》,不是在写风景,而是在写一种生存的姿态,一种与土地共生的方式。当他在《麦场》中写下“一年的心思/放在那个叫作麦场地晾晒”,这不只是对农事的描述,更是对生命节奏的把握——一年的心思,都放在那个叫作“麦场”的地方晾晒,多么朴素,又多么深邃。  

读姜斌的诗,仿佛能闻到江布拉克的风里混着的麦香、土腥、牛粪的气息。这风不只来自西北,它吹过城市,吹过每一个游子的心田。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常常忘记自己从何处来,而姜斌的诗,像一捧温热的泥土,提醒我们:乡土不是褪色的旧照片,而是我们精神的胎记;乡愁不是无病呻吟的叹息,而是对生命源头的深情回望。  

《江布拉克的风》不是一部关于过去的诗集,而是一首写给未来的乡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乡土诗,不在于描摹故土的旧貌,而在于为现代人保存一片可以诗意栖居的精神原野。当城市在不断扩张,当高楼在不断拔起,姜斌的诗行提醒我们:人不能只活在水泥的森林里,还需要一片可以呼吸的乡土。  

江布拉克的风,终将吹过城市,吹过人心。而姜斌的诗,正是这风的载体——不疾不徐,却带着土地的重量,带着记忆的温度,轻轻拂过每一个需要归途的灵魂。  

姜斌的诗歌,自有其朴素的美学。细细品读,可感受到三点特别之处:一是形式上,他不拘泥于现代诗歌的常规表达,巧妙融入当地方言,通过押韵、叠字、短句交错,营造出独特的音韵节奏;二是内容上,意象组合构建多重意境,让古今乡愁在诗行中自然共鸣;三是文化上,他将民族与地方语言的精华凝练于诗中,使每一行字都透着鲜明的地域气息。这三点,非刻意为之,而是从生活深处自然生长出来的诗性表达。

这就是我认识和了解的诗人姜斌,一位地地道道的奇台乡土诗人!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新疆作协会员,《中诗网》签约作家。作家诗人,网媒评论家。)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