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徐统存:诗让我们走向永远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徐统存 | 发布时间: 2025-09-17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说句实话,自完成长篇小说《年华》后,我很少写散文。

但今天收到一件来自陕西咸阳的礼物,又让我不得不写一篇相对较长的散文。很长一段时间,我怕写散文,觉得用现代诗更为便捷快捷。为此,我远在南昌的战友任柯多次提醒我,不要写那些自我掉价的所谓的诗,力劝我多写些散文,说我的散文写得比诗好。其实,我倒觉得他的散文写得好,也比我写得好。但他不知我写诗的真正目的,我已恶补了多年的诗歌,也正因为写诗,便认识了许多老师。其中最让我为之佩服的人,凌晓晨老师当属其中之一。

初见凌晓晨,是扬子晚报“诗风”栏编辑龚学明老师宴请凌晓晨老师一行人,他们是来河海大学培训的。在南京,因为学诗写诗发诗,就认识了龚学明老师,他当年考大学时,是昆山文科状元,考上了南京大学历史系,为其父母写诗出版了五六本诗集,被称为中国亲情诗第一人,其实,我甚至认为龚老师是世界亲情诗第一人。这是我们从数量上这样定义的。我迄今为止,写给父母的诗不足10首,而龚老师却写了几百诗,可见其对父母感恩之心有多深。龚老师便成了我佩服的诗人编辑老师,渐渐的也成了我诗歌上的师父。

见凌晓晨第一面,留给我的印象,其貌不扬,脸黑黑的,厚厚的嘴唇,手不离烟。那天他送我一本他的诗集《火眼睛》。因我在我的长篇小说中把我一个高中同学取名“凌云志”,有壮志凌云之意,因为这个原故,我对凌晓晨老师的姓和名都比较近心,也觉得他厚道,粗翻他的诗集,已觉他的诗如黄土高坡般的厚重。

后来,见了好几次。但印象最深的是我去咸阳,见过了赵一杰军校同学后去拜访凌晓晨。在他的办公室,我见到了他即将出版诗集的打印稿,厚厚的很高。他办公室还有一张桌上文房四宝齐刷刷的排列着,见过他写的毛笔字,我便向他讨要“追梦”两字,其时是长篇小说《年华》最初的名字,他很认真写了一幅,自觉不太满意,又写了一幅。中午,他从家取了一瓶泸州老窖,在家门口的饭店请我喝酒。饭后上他家,他家墙上挂着他写的金字楷书,便觉得好。后听他同事说,他的小楷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好,尤其是金粉楷书,连日本爱好者都慕名而来重金求字。我遂生出求他一幅金粉小楷的念头。

我出生在苏北黄海之滨的东台,对陕西的西安、咸阳知之甚少,后多次来过。有一次,在渭河岸边,见一老者,用布拖把蘸河水写字,苍劲有力,气吞万里,遂佩服之,与之聊天,乃一退休教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在灞桥上我读到这些诗句,才知道王维、贺知章、颜真卿都曾在这片土地生活,对这片土地的敬重油然而生,当然我也是在这里,知道了成语“泾渭分明”的来历。

凌晓晨的家到处堆放着书,后来到凌晓晨的库房,也全是书。真正的汗牛充栋,学富五车。他的同事说,他只要一出差,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书店,买的最多的就是书。我翻了翻他出版的书,当时估摸近20本。我何止羡慕他的书多,更羡慕他诗写得好。且不说他从事水利工作,对水情有独钟,写水的诗太多太多。只说他曾写过李世民的六骏,一马一诗,他写了六首。我也到过九峻山,可我却写不出。

啰啰嗦嗦了一大堆,还没说到正题上。为何写此文,就是为了答谢晓晨兄。不仅仅是他为我写的字,极其用劲,字字如珠;更是他别出新裁匠心独运所写的内容,让我为之深深地感动。我附在文后,并简言之。

第一幅小楷,写的是我的简历及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蒋子龙为《年华》所写的推荐语。

第二幅金粉小楷,摘录的是《年华》中主人公余统华与刘爱玲唯美恋爱中精彩一段。

第三幅小楷,是记录下他与江苏诗人,特别是与我,留下的情谊。如晓晨兄所言,诗让我们走向永远。

且不说,夏天易汗,写字不易。最后要说的是,我一个在江西弋阳的战友曾庆武见凌晓晨的字如此之好,便建议我再要他写四字:惟真为珍。晓晨兄在寄来的礼物果然夹了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不仅见其书法之功力,还在于这四个字,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著名导演尤小刚对《年华》的高度评价。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