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下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精品抗战老报纸展在常州图书馆举办期间,一场由《剪报》编辑部、《特别文摘》编辑部主办的“铭记胜利•典藏荣光”抗战报纸收藏座谈会在常州图书馆会议室举行,就抗战报纸价值、收藏意义和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来自北京、天津、山西、江西、四川、湖南及江苏省内的20多位报纸收藏家为抗战专题集报的发展积极出谋划策。
会议前半段由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原会长陈金伟主持,分会报纸藏品鉴定委员会主任范光永宣读李耿成会长致《剪报》编辑部、《特别文摘》编辑部、常州图书馆并王荣泰会长、陈金伟会长、钱竑馆长的贺信,信中说:欣闻由《剪报》编辑部、《特别文摘》编辑部、常州图书馆主办,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协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精品抗战老报纸展在美丽的龙城常州举行,同时还举办抗战报纸收藏座谈会、抗战报纸推荐活动,可喜可贺!因我个人参加一个一生都难得的重要活动,不能前往参会,失去了一次学习交流、大饱眼福的良机,非常遗憾!甘蔗没有两头甜,忍痛舍爱,实属无奈。理解万岁!30多年前由《中国剪报》牵头主办的常州会议在中国现代集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6.28中国集报日”因此而来。中国剪报社多年来,对集报分会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了全方位的大力支持!集报分会的领导和全国报友牢记在心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次集报活动,集报大咖荟萃,推荐的报纸珍稀,是一次抗战报纸收藏的大阅兵,亮出了集报圈的"王炸”,其影响力深远,震撼力空前!范光永、朱军华、王海勇及全国各地的顶级集报大腕儿,纷纷拿出自己压箱底的宝贝,积极参与推荐评选活动,让人十分感动!你们为全国报友树立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向你们学习!为你们点赞!祝常州集报活动圆满成功!贺信最后以诗言志:“美丽常州是福地,集报活动发祥地;观光揽胜旅游地,开创集报新天地!”
陈金伟宣读此次展览的参展人员名单、捐赠常州图书馆的人员及藏品名单,常州图书馆钱竑馆长向参展人员代表颁发“参展证书”“捐赠证书”。江苏高邮朱军华、山西太原王海勇、山东淄博牛廷福、浙江杭州楼时伟 、北京彭援军等分别向常州图书馆捐赠了十多件抗战报纸原件及《老报纸记录的抗战》《日本报纸记录的侵华史实》《生肖报创刊号图集》《家酿的味道》(家报精选本)等珍贵报纸和专题图书。抗战报纸推荐活动的揭晓仪式同期举行(全文另发)。
下半段的座谈发言由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报纸藏品鉴定委员会主任范光永主持并作主题发言《民间抗战报纸收藏的意义》,这篇2000多字讲稿的要点:一是强调保存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填补历史空白,作为国家馆藏和官方记录的补充。这是历史的“原生态”记录,地方史和微观史的重要来源。二是强调抗战老报纸是展现民族精神与抗战意志的生动载体,它是不屈抗争的直接呐喊,宣传动员的舆论工具,文化抗战的阵地。三是指出老报纸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与文物价值,原始凭证价值,印刷出版史的实物标本,版本学与收藏价值等。四是重要的社会教育价值,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历史真相的捍卫者,培养历史研究兴趣。五是对学术研究的支撑作用,老报纸是多学科研究的基础,有纠正和深化历史认知之证。六是新闻学界和集报界对老报纸有抢救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责任,涉及老报纸濒危状态、数字化与保存、传承民族记忆等课题。总之,收藏民间抗战报纸的意义远超简单的“收藏旧物”。它是守护历史的根基、传承精神的火炬、研究历史的宝库、教育后代的教材、抢救文物的行动、捍卫真相的武器。
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常务理事朱军华在重点发言中说:我的报纸收藏始于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只比王荣泰会长牵头举办集报界著名的“常州会议”早了一年多,但一转眼也有35年了。抗战报纸、清朝民国报纸、红色解放区报纸等是我集报中的主要专题。2010年在高邮举办了全国民间首次抗战老报展,并向高邮市档案馆无偿捐赠最早刊登新四军解放高邮的华中版《新华日报》。该报在研究高邮战役、争取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落户高邮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我主编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大型抗战报纸图集——《老报纸记录的抗战》。2018年,我在高邮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与市文旅集团合作建成全国第一家抗战报纸展览馆——“苏中抗战老报馆”,该馆拥有多件与国家一级文物报刊相同或相近的藏品,受到了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这些集报事迹和报纸藏品曾被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科教频道”、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过。今天就抗战报纸收藏这个话题,我的收藏心得体会是:先理好枝干后补充树叶;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耻下问敢做小学生。抗战报纸是报纸收藏中的重要分支,也是弘扬八路军精神、新四军精神和抗战精神的重要源泉,我们广大的抗战报纸收藏爱好者要积极行动起来,把抗战报纸收藏好,把抗战资源利用好,把抗战精神宣传好。我作为全国集报组织的9名报纸藏品鉴定委员会成员之一,经常有报友咨询,我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老报纸的真伪鉴定,前几天,大公文汇网刊发的1945年8月10日《大公报》号外,标题是“哈哈哈,日本人吃原子弹啦,广岛被炸后几乎全部夷为平地”。这则号外消息迅速引起集报界轰动和社会各界的反响,全国众多新媒体争相刊出。然而,这份号外却是纯属臆造。所以,掌握辩别真假老报纸(复制件或臆造品),则助于帮助报友长眼力、快成长,也是促进集报队伍走向成熟的重要手段。
江苏省盐城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兼书报刊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健祥说:看着这么多的珍贵报刊我感慨万千。我感到,有关抗战时期老报刊的收藏与研究,要了解创办报刊的历史背景和当时办报的必要性。要深入了解这些报刊的发展和历程和特点,包括印数的增减变化,版面内容不断丰富,影响力持续扩大等。对于创办的报刊作用和意义,可概括为为抗战提供了思想武器,为民众普及了形势教育,为抗战吸引了有志之士,为传承留下了宝贵遗产。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由盐城市收藏家协会主办、盐城市收藏家协会书报刊专业委员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及烟酒文化委员会承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藏品展”活动,将于本月25日在盐城市盐镇水街隆重开展。展览主览方拟联合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研究会、盐城市社科联、盐城国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研讨会。在此,我们诚邀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前来参加,盐城欢迎您。
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常务理事彭援军说:得到参展通知后,我在自藏《民国时期老报纸总目》(500种)中查到,“皖南事变”之后1942年5月20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刊有谷谿写的长达2700多字的长文《常州三日》,这是一篇难得有细节描写的叙事纪实文章,与常州抗战有关。于是翻箱倒柜找出了原件。从行文看,作者是一位我党担负重要使命的特派人员,他是从新四军苏北根据地去上海复命的,文中提及的“S军”,显然是指新四军;文中提及的“P君”,是一个典型的共产党地下党在执行护送任务。作者途中先随新四军行军一段里程,又在乡村逗留半月,得到抗日堡垒户帮助。为取得日军“通行证”而进入常州城三日,途中受到地下党S君的一路保护与帮助,虽经曲折,但得以顺利赴沪。文中主要叙述所见所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沿途乡村和常州城在日军铁蹄之下的真实图景,包括新四军多次击溃日军和即将袭击常州火车站的消息;途中同行的一位朋友误入歧途被抓去作苦工被打20记耳光;常州城里乌烟瘴气,日本兵横行霸道,赌徒醉生梦死,两千苦力在常州火车站附近作工倍受日本浪人欺压,在城门处过往行人受到日伪哨兵严查;路人见日兵必须脱帽行礼等情形。作者讲述的见闻,应当是当时日占区最真实的常态。全篇叙事脉络清晰,行文朴实流畅,取材详略得当,可见作者有着相当的文字功底。现场展示这份报纸的同时,又展示了1991年9月6日出版的《北京集报》,这份集报民刊由北京工人集报协会主办,该期刊有全国集报剪报爱好者中心联络组成立及联络组名单、14省市区部分集报者赴常州参观报展、全国集报爱好者逾百万、中顾委委员冯纪新参观报展、活动期间王荣泰社长为报友艾双新过生日等多条图文消息。全国性首次集报会议在常州召开、全国性首次集报展览在常州举办,这便是“626中国集报日”的由来。
今年73岁的沈秋农,曾任常熟市史志办主任、市档案局局长,他在发言中说,我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在市文化馆创作组、文教局创作组、市史志办、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市档案局(馆)、市关工委工作,从事22年史志工作,8年档案工作,退休后又在关工委干了10年,工作上接触老报纸、利用老报刊的情况很多,20年前出版了《常熟老报刊》一书。1981年至今,长期从事中共常熟地方史、地方抗战史工作,先后出版个人专著12种,获多项省级奖项。获评“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苏州市首届最美老干部志愿者”等荣誉称号。现在是常熟市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市“银发先锋”红色宣讲团成员、市关工委红色护苗工作室成员。这些工作与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老报刊的挖掘与利用。集报者也是历史文献的爱好者,都是红色文化的爱好者。刚才会前听王海勇老师对老报纸的介绍如数家珍,对历史文献也颇有研究,这个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研究,通过像今天这样的活动的宣传,才能把历史文献的意义及集报的功能、社会的责任扩展开去。所以我参加这次活动也是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首先是有了爱好才去收藏,第二是有了激情才能够长久的坚持下去。
集报界元老、杭州日报社原主任编辑楼时伟展示了带来的几份老报纸,介绍了所藏珍报的由来,别人压箱底的宝贝淘了回来。还谈到了他与多位新老报友的交往中得到的诸多收获与感悟。江苏省南通市收藏家协会书报刊专委会会长王宴介绍了他创办能达报刊收藏馆的情况。江西省广昌县著名集报家刘海峰介绍了他利用老报纸开展红色宣传教育的情况。湖南省长沙市著名集报家张立讲述了他从大学生时期开始集报至今坚持20多年,从而走向以经营生日报为业的人生之路。山西省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常务副会长王海勇介绍了他在太原正在搞另一场抗战老报纸展览的情况。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副会长罗松、天津市收藏家协会集报专委会主任李建华、苏州市集报组织负责人李军、南通市红色文化收藏协会副会长孙殿林、浙江省湖州市号外报纸收藏家潘建中等都作了发言。
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名誉会长王荣泰在总结讲话中说:大家集报都有一种精神的追求,非常有担当,而且有激情。这是非常重要的,集报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是文化含量最高的,这与收藏紫砂壶、青铜器完全不同。集报既要了解新闻史,又要注意当下新闻出版的动态,要了解这一行业现在的进展情况。有人说纸媒要消亡,我说报纸不会消亡,但会减少。因为现在手机很方便,人们没时间再看报纸。然而,传播技术的发达,对集报又是一个挑战。尤其是现在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时刻,那么精神的需求会越来越凸显。物以稀为贵,报纸发行量少了,收集起来更显珍贵,《中国剪报》到《剪报》,报头的变化里面有故事,有它的人文价值。所以,收藏报纸时要注重它的唯一和第一,要么这个内容是唯一的,要么某点创新是第一的。
活动现场集锦:
●陈金伟主持会议.
●范光永主持会议
●朱军华发言
●王荣泰老会长在座谈会上作总结讲话
●座谈会现场一
●会议现场二
●会议现场三
●会议现场四
●参加座谈会的部分代表合影
●王荣泰老社长和几位报友在看彭援军收藏的刊有常州会议内容的1991年《北京集报》
●参加常州活动的报友在纪念封上签名
2025年8月23日夜
2025-08-25
2025-08-25
2025-08-21
2025-08-20
2025-08-19
2025-08-16
2025-08-15
2025-08-13
2025-08-13
2025-08-13
2025-08-11
2025-08-08
2025-08-07
2025-08-06
2025-08-05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