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微凉,秋意正浓。钦州市作协第十九期读书分享会如期而至。近二十名文学爱好者围坐一堂,将目光共同投向作家白描的散文佳作——《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这不仅是一场文字的品鉴,更是一次关于生命缺憾与精神完满的灵魂对话。
“我们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分享会伊始,主持人以作品中的这一核心意象开启了一场关于生命哲学的探讨。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作家对人生境遇的独特理解,更成为贯穿整场分享会的精神主线。
钦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邱桂丽动情地说,白描老师长篇散文《被上帝咬过的苹果》的独特性,在于它完成了一场疾病叙事的“日常性革命”:它拒绝将疾病视为“特殊的悲剧”或“精神的契机”,而是将其视为“生活中需要处理的一件事”;它拒绝用抒情或象征美化痛苦,而是用 “带痛感的日常细节”呈现生命的韧性;它拒绝单一的视角立场,而是用“介入与疏离的平衡”实现个人体验与普遍共鸣的统一。同时,白描的创作风格,既不同于史铁生“精神突围”的深刻,也不同于汪曾祺“诗意日常”的恬淡,更不同于海明威“英雄对抗”的壮烈 ——他的风格是“务实的真诚”:真诚面对恐惧,却不放大恐惧;真诚珍惜生命,却不刻意拔高生命。这种风格,让疾病叙事从“特殊题材”回归“普遍人性”,让读者明白:最动人的生命韧性,不在“与死神的搏斗”中,而在“取报告后仍去上班”“生病时仍帮朋友退货”“恐惧时仍能讲段秦腔”的日常里。正如白描在文中所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他的书写,不是告诉我们 “如何让苹果恢复完整”,而是告诉我们“如何带着缺口,继续品尝苹果的甜”——这种对“不完美生命”的坦诚接纳,正是其作品最珍贵的价值。
钦州市作协主席谢凤芹介绍说,《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是白描老师10多年前发表在《十月》一篇经典散文,作者以自身抗癌经历为笔,写下了一部关于磨难、重生与精神升华的生命篇章,读来令人动容,更引人深思。她说,文中最打动人的,是作者面对病魔时的坚韧,以及亲情友情带来的温暖力量,从最初拿到诊断书的恐惧无助,到手术前后的痛苦挣扎,作者始终没有放弃。而妻子五小时的手术室外守候、女儿挺着孕肚的频繁探望、朋友们不间断的问候祝福,这些细节像一束束光,照亮了白描老师的至暗时刻,也让人们看到,人间真情是对抗苦难最坚实的支撑。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病痛的记录,而是借 “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这一意象,探讨生命的不完美与意义。他在病中与天地对话,重新思考生死,最终完成了精神的超越 —— 不再畏惧死亡,而是更懂珍惜生命,更懂感恩身边人。这种从磨难中提炼出的哲思,让文章超越了个人叙事,有了打动更多人的力量。生命或许总有缺憾,但只要心怀坚韧、珍惜真情,就能在困境中重生,让精神不断升华。
与会者从对自身生命体验的反思,延伸到对作家创作技巧的钦佩。有人谈及成长中的挫折,思想的光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交错碰撞。有人赞叹白描先生将深刻的生死感悟、人世沧桑,浸润于日常叙事之中,达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大家对关于“不完美的苹果”的讨论,敞开心扉,各抒己见,一起分享了各自对人生的感悟。
张蔓燕说,白描老师的散文《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以自身肝部病变诊疗经历为核心,跳出传统病中随笔“诉苦”或“励志”的单一范式,成为兼具文学质感与精神深度的佳作,其艺术特色值得细品。作品最鲜明的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的共生。精准还原医疗细节,如中日友好医院CT报告表述、肿瘤医院“先平扫、次日增强”的检查安排,不加修饰的纪实让“生命困境”主题有扎实支撑;同时用“场景定格”营造意境,像术后见“落霞与归鸟齐飞”生出“还是这个世界好”的旷达,让真实经历摆脱平淡,更具美感。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也尤为精妙。情感表达克制,如得知疑似肝癌时用“掉进冰窟,周身发冷”写绝望,不煽情却显深沉;又始终保持理性反思,在重症监护室思考“死亡的本质”,术后梳理人生轻重缓急,让文本既有温度又有厚度。细节与象征的交融更让主题落地。故乡墓碑旁的蛇、术后“自己穿鞋”的小事,将生死、珍惜生活等抽象主题具象化;“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象征贯穿全文,从喻命运残酷到成感恩契机,实现主题的普世传递。这些艺术特色,让作品既留存个人体验的真实,又传递生命哲思,极具文学价值,也启发读者重新审视生命与生活。
周媛芬说,白描先生以自身的病痛为刀,剖开生命的横截面,让我们看见被上帝咬过的苹果,缺口处流淌的竟是蜜糖。这部荣获“十月文学奖”的散文,以九章文字完成了一场灵魂的淬炼——真正的光明,是黑暗裂缝中窥见的星辰。残缺的圆满。“被咬过的苹果”不仅是病痛的隐喻,更是生命的馈赠。白描在魔障深渊中触摸到鸟鸣、晨光、甚至穿鞋的困境,皆成上苍的眷顾。完美是幻象,残缺才是生命的真实质地;时间的重塑。“我还没有走到天黑。”这句话击碎了效率至上的执念。在ICU的生死刻度里,作者将点滴声谱成圣诗,让平常的呼吸成为庆典。时间不是沙漏,而是陶匠手中的黏土——我们不必追赶,只需感受;感恩的礼敬。文学是苦难的回响。书中读诗的友人、我们此刻的共读,皆是以文字为绳,将彼此从悬崖边拉回。白描先生教会我们:皱巴巴的果皮也是馈赠,真正的礼敬,是凝视每一道伤痕里的光。合上书页,秋风正翻动银杏的翅膀。这些被季节咬过的叶子,划出比完整时更美的弧线。愿我们都能如作者所言,在生命的麦田里做守夜人——既珍惜饱满的穗,也感恩被啄过的伤口,因为它们让光有了栖息的孔隙。
吕岳发言时说,《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以其深刻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手法,构筑了一场关于生命、死亡与人情的深度探索。文章的核心,是作者对生死命题从恐惧到坦然的多维探索。它以一场突如其来的肝部病变诊断为起点,细腻刻画了从初始的“发懵”与恐惧,到后来在鉴真和尚雕像前、元代土城遗址和故乡田埂的“对话”中主动思考,最终将个体生死置于宇宙规律中审视,升华为对“生命意义在于过程”的领悟,完成了从抗拒到接纳的精神蜕变。在冷峻的生死思考之下,文章更涌动着温暖的人间真情。它通过妻子、姐姐、外甥女等亲属的默默付出,以及鲁院同事、作协领导乃至学员们的真切关怀,构建了一张坚实的情感支持网络。这些亲情、友情与同事情并非空泛的表述,而是融于“退假玉”“病房打扑克”等日常细节,让情感的呈现真实可感,有力地印证了“情感共同体是生命重要支点”的主题。艺术上,文章展现出精湛的笔法。其一,是运用“时间线”与“心理线”双线交织的结构,以清晰的“确诊-检查-手术-康复”过程为骨架,同步推进“恐惧-犹疑-挣扎-坦然”的心理变化脉络,并穿插回忆来调节叙事节奏,使文章张弛有度。其二,是善用象征与隐喻,如核心意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将生命缺憾诗意化、哲理化;故乡的“蛇”(小龙)、病房的“红掌”与“蝴蝶兰”等,都成为承载深层思考的意象,提升了文本的哲学意蕴。全文语言质朴真诚而内蕴丰富,如同旋律与和弦的交织,既有“一纸薄薄的诊断书,像一面指路的白旗”这般直击人心的直白,也有通过细腻铺陈营造出的摇曳多姿的感染力,共同成就了这篇思想深刻、艺术圆融的佳作。
李红霞说,作者以经历一场大病为背景,细腻地刻画了自己身患重疾后的真实过程。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对白描老师肃然起敬。面对生死考验,谁又能真正做到毫不在意?白描老师从最初拿报告书到医生给出半年为限的判决,他内心深受打击。对未竟之事的遗憾,对生命的眷恋,让他不甘心就此结束生命。不能改变环境,就让自己适应环境。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作者用被咬过的苹果比喻人生的灾祸,坦然接受无法逃避的劫难。得知检查结果后,他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以强大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克服癌症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积极与病魔抗争,表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在病重期间冷静地制作时间安排表,给学生上课,出差,参加联欢会,陪友人看玉买玉,与亲人朋友告别,回家乡给祖坟立碑扫墓,每件事安排得井然有序。他珍惜生命,向往健康,最终绝处逢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咬痕或深或浅,或轻或重,在时光的长河里都会有无法回避的种种磨难。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咬痕,或者那残缺的,才是最美丽动人的人生印记。
梁沃说面对死亡,在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看法。西方父母会经常带孩子去墓地,说这里睡着的是你的曾祖父,他生前是个善良快乐的人,我们对他的爱永远不会消失。意在承认失去、鼓励情感表达、建立纪念的仪式。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可能会指着一棵树说,就像你的曾祖父,他来自自然,又回到了自然,这有什么可悲伤的呢?旨在消解个体执念,将生命置于宇宙循环中,从而超越悲伤。妻子去世后,庄子击盆而歌,展现了其对世俗丧礼的审慎和对生命本质的豁达。许多西方墓地环境优美如公园,是人们散步、思考、甚至孩童奔跑的场所。《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正是从二维度展现了作者的独特感受。从刚开始的恐惧“发懵”“枯坐”。后来学会慢慢“接受”。最后坦然、淡然面对。在这场生死考验中,作者同时行走于两条路径,并最终在终点汇合,达到了中西“兼而有之”。在确诊与手术阶段,作者展现出了强烈的、西式的直面态度,取报告、读片、询问医生,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为“死亡”祛魅。这与西方带孩子去墓地一脉相承,不回避,而是走进它靠近它。他制定“时间表”,与亲人深情道别,感受同事朋友的关怀,主动选择医院、医生、方案。这些都是西方文化中“向死而生”的积极行动。当理性的抗争达到极限,东方的哲思庄子出现了。在故乡月夜下,他与天地“寂静对话”。在文末,他将这场大病视为一次“洗礼”和“回炉”。白描老师的心路历程,是一场东西方智慧的接力,用西方“语法”来结构“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与疾病的战斗,用东方的“诗意”来安抚战斗中的焦虑与恐惧。最终,他不仅战胜了自己,更通过这场病魔参透了生命的圆满。这种生死观,或许就是现代人寻求到的最健康的表达。
赖德忠说,白描先生以自身经历探讨生命、死亡与苦难,借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隐喻人生缺陷。他曾被误诊肝癌,这段生死考验让他悟得:缺陷非惩罚,而是命运“烙印”。面对缺陷,当以“既‘咬’之,则安之”的心态抗争,如盲人推拿师、贝多芬等人,将“咬痕”化为动力,实现生命价值。病中,亲情与友情成了他的精神支柱,让他体会到苦难中相互扶持的珍贵。生死边缘的挣扎,也让他重新珍视“平常”——闲散时光、平凡日常,原是生命最可贵的部分。孙儿诞生时,他寄望新生命心存善念、懂得担当,让生命之光照亮自己与他人,尽显对生命传承的期盼。这篇散文教会我们:人人都是“被咬过的苹果”,不必抗拒缺陷,而应与之和解。现代社会追求的“完美”脆弱浅薄,历经磨难仍热爱生活的生命,才更真实完整。人生意义不在遭遇什么,而在如何回应。它如良药与明灯,抚慰心灵,指引我们以包容、积极的眼光,看待因不完美而独特的生命。
吴俊看完《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想到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他说人终有一死,多数人觉得意外离自己远,以为会老死,但车祸、病痛、刑事案件每年都夺走人生命,意外就在身边。网上有句话“很多人不怕死,只是没直面死亡恐惧”,白描老师也是如此。确诊肝部肿瘤前,他不在意健康,确诊后开始怀念身边一切。清明前后他回老家,回忆从儿时到大学,坐在田垄与天地对话、和自己辩论,终究想活,便做了核磁共振,住进医院。幸运的是,肿瘤是良性,他重掌生命,但多数人意外来临时等不到奇迹。我想说,听从内心,做想做的事。遵循内心选择就不会后悔,所以要做出自认为正确的选择。人生短暂,关键在提升质量。“27岁俱乐部”指27岁死亡的摇滚明星,如吉姆·莫里森、科特·柯本等。柯本儿时就憧憬加入,不停练吉他成摇滚传奇,体现他对提升人生质量的重视。随心而动,听从内心。没人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听从内心安排,即便发生意外也不后悔,因为每天都充实。
梁靖祺说“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这个比喻精准地道出了我们对无常命运的复杂感受。然而读完此文,我深刻体会到,那缺失的一块并非生命的缺陷,而是恩典的入口,是生命在倒计时前给予我们觉醒的契机。作者的经历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三条生命真谛:在健康时,珍惜平常。 当作者术后连喝水都成奢望,才惊觉“无事赛神仙”。这场病痛让他顿悟:幸福不在远方,就藏在每一个能自由呼吸、痛快行走的无病之日里;在拥有时,深爱身边的人。 病榻上,作者凝视憔悴的妻子,想起她冬季总要使劲涂抹护手霜的细节,心中涌起深切愧疚。它提醒我们:爱要及时,莫待来不及。将温柔付诸行动,别让深情只存于遗憾的追忆;在困顿时,记得我们只是“路过”。 作者与天地对话,思考“迎来送往”的生命本质。这并非消极,而是终极的清醒。它让人放下浮华,专注于精神的成长与情感的深度,活出过程的重量。上帝关上了作者的健康之门,却为他打开了觉悟之窗。从疑似肝癌到良性腺瘤,他成了“几百万分之一的幸运者”。我们每个带着缺口前行的人,也都握有一份独特的生命功课。正如他最终领悟:“这样的磨难经受过了,我还会再贪念什么?还会再害怕什么?”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生命旅程中,带着这份清醒与深情,让每一个“路过”的瞬间都充满意义。
阮小珍初读此文,心一直揪紧——自行取CT报告,她说“肿瘤性病变”“边界不清”的字眼,任谁见了都会懵。此前父亲急症入院时我已尝过这种慌乱,更能共情作者:他在医院花坛反复翻报告,对着鉴真雕像发呆,那种“天要塌却得强撑”的无力感,瞬间击中人心。尤其“报告单像指路的白旗,把生命的旅行车指向悬崖”,将绝望写得入木三分。越往后读,越佩服作者的“刚”。明知大概率是肝癌,仍惦记鲁院的课,撑着备好课站上讲台;术前还去重庆开会、帮朋友退玉等,从不以病人自居诉苦。文中细节更冲淡了沉重,如坚信“绿豆能治癌”的中年大姐,字里行间是“日子再难,也得找点乐子”的烟火气。最动人的是绝境中的人情暖意。妻子冷静联系医院、隐瞒家人;成副院长跑前跑后对接专家;李书记始终坚信他“不像得肝癌”,术后还去和医生“探讨”等等。这些人如一道道光,在黑暗中把他往亮处拉。就像父亲住院时,我们也得到许多帮助,那些善意,亦是我们的光与希望。全文无一句大道理,凭真实细节打动人心,代入感极强。它让我懂得,好好上班、陪家人吃饭、和朋友闲聊,这些寻常日常,正是最大的幸福。
余柱权发言说,白描先生在《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中,以一场突如其来的肝癌诊断,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思考生命意义的哲学之门。面对“肝癌”这个可怕的判决,白描先生的心理变化轨迹令人动容。从最初的“发懵”“周身发冷”到“不甘心”的挣扎,再到最终接受“这是命中劫数”的坦然,这一过程生动展现了人类面对厄运时的普遍心理反应。在等待手术的日子里,白描先生展现出了惊人的精神力量。他坚持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在“枯坐”病房时,思绪万千却“不消极,不悲观,不露一丝破绽”。尤为珍贵的是,白描先生在病痛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细微美好的感知能力。这种在苦难中依然能够发现并珍视平凡美好的能力,正是人性最为光辉的部分。白描先生的经历印证了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人是在面对荒谬与苦难时,通过自己的选择与行动赋予生命意义的。当他说“我被拉了出来,又被送了回去,实在归于万幸”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幸运者的庆幸,更是一个智者对生命本身的深刻领悟。这或许就是生命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这充满挑战与希望的过程本身。最后,用一诗句与诸君共勉: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江梓皓说,《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这篇散文让我们学会了应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苦难。白描老师在文中记录了自己患癌后的经历,但他没有聚焦于病痛或空谈道理,而是以质朴的日记式写法进行了平静的叙述。他将身上的疤痕比作“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与命运达成了诗意的和解。这个比喻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苦难的认知——那不是命运的惩罚,而是上帝情不自禁的亲吻。正如贝多芬在寂静中谱写《命运》,霍金在轮椅上探索宇宙,那些最璀璨的生命往往都带着最深的咬痕。但他们的芬芳却从伤口喷涌而出,成就了不朽。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带着缺口的苹果?面对那些伤痕,我们不必掩饰对抗,而应试着去接纳。当我们倾尽生命力去活出自我时,这缺口就不再是丑陋的伤疤,而是我们独特的人生徽章。如果你也正为某个缺口苦恼,请记住:你并非残次品,只是因过于芬芳而被命运品尝。你的使命不是变得完美,而是让你独特的芬芳从那个缺口涌向世界。
王姿彤说,读白描先生的《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我最大的感触是生命的珍贵与无常。最让我动容的是文中那句:“人生一世,其实用四个字概括就很恰当:迎来送往。”这让我想起高三时爷爷因胃癌去世的事,我曾天真地以为癌症很远,直到它劈头盖脸砸进我的生活。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的离开让我抑郁了很久,我反复咀嚼思考,最终得出一个痛苦的结论:人与人的结局,终是分离。不是地理或心理的隔阂,便是生离死别。这种无力抗衡的逝去,如鲠在喉,无法言说。我留不住他,就像他拦不住滔滔岁月,只能在物是人非中老去。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死亡。它带来平静,更带来深海般的悲伤与遗憾。死亡总是突然降临,留下无数未竟之事、未说之话。更何况人是不知满足的生物。正因如此,白描先生在病中反而更珍视生命。他妥帖工作,反思对妻子的疏忽,甚至羡慕草木、飞鸟和清洁工。他终于发现,“无事的平常”才是最大的心愿。他自比为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并写道: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这让我想起史铁生所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啊,死亡不是终结。既然迎来送往是生命的常态,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迎来时坦然接受,送往时感恩释然。然后带着爱与被爱的痕迹,勇敢走下去。毕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局,而在于我们如何走过这一段路。
黄钰涵说,《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的作品,白描先生以独特视角和细腻笔触,为我们带来对生命、自我与社会的深刻思考。书中,白描先生通过“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这一精妙隐喻,打破了人们对 “完美”的盲目追求,让我们明白残缺才是生命的常态,学会接纳不完美。同时,他赞颂了生命在面对残缺时展现出的顽强韧性,让我们看到困境中希望的曙光,懂得生命的价值在于应对挫折的态度与行动。此外,作品还饱含人文关怀,关注弱势群体,呼吁社会摒弃偏见,以包容之心对待每一个生命,构建温暖的精神家园。这部作品如同一束明亮的光,驱散了我们内心对“不完美”的恐惧与焦虑,照亮了自我接纳与社会包容的道路。它启发着我们,在这充满残缺的世界里,勇敢地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陈烜严说,当代评论常给文学中的“缺憾”贴理论标签,或归为西方存在主义“苦难赋魅”,或划入东方美学“缺憾留白”。而白描的《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摒弃此做法,以朴素文字刻画盲人推拿师、失聪绣娘、驼背鞋匠的日常,将中西缺憾观融入文本。西方对“缺憾”重“对抗”与“救赎”,如《圣经》原罪、加缪笔下的荒诞,若西方作家写推拿师,会设计戏剧化抗争情节;而白描笔下的推拿师以“不用猜人脸真假”的态度接纳缺憾,体现道家“无用之用”的东方转化智慧。绣娘“以心代耳”绣出《牡丹亭》意境,是宗白华“澄怀观道”的体现,打破西方对“冲突”的依赖。文本反讽精妙,大学生空谈“残缺美学”却不敢体验盲行,收藏家将绣娘作品标签化为“励志标本”,皆显对缺憾的虚伪或功利解读。作品是中西缺憾观对话场域,白描让“对抗”与“融合”共存,实现双重超越。文末鞋匠临终放咬过的苹果,兼具西方存在符号与东方生命意象,回归“人”的本质。作品动人处在于还原生活本真,教会人在缺憾中品“甜味”,其对生活的真诚远超理论本身。
王闽徽感触甚深,原来人类在面对死亡时并不仅仅只有畏惧,而是可以以一种更为坦然的姿态去面对。总觉得死亡是一个残酷且令人无力的东西。然而文章通过癌症,从人物心理变化,到对身边人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再到行文中对环境无微不至的渲染,并无直击的压抑感,却也能从作者精雕细琢的细节中让读者的情绪逐渐陷入一种真实要面对死亡的境地,又在其高超的艺术手法中感受到生命的尺度。虽然是在癌症这种沉重的话题中展开写作,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生命的缺口中作画的淡然。行文一步步地铺垫最后迎来了转折,令我百感交集。这让我联想到我国的一位女诗人——余秀华。她是一个脑瘫患者,从生活到感情可谓是诸事不顺,却用笔写下了一首首对生命思考的佳作。这也影响了我许多。我们对死亡要怀有敬畏,但更应该要有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与接受。这并非一种自甘堕落的消极,而是在绝境中不慌不忙的从容。我们的人生态度,对生命的思考,对死亡的淡然,渗透到日常的小事中,无一不在影响着我们。我们在许多时候并无法如文章中迎来命运的反转,但也不应该失去对待生命的豁达与乐观。我们人人都是一颗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但更应怀揣着在生命的缺口中作画的勇气。
此次研读会选择《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旨在引导会员及文学爱好者,如何将个体对病痛的恐惧,淬炼成对生命无常的坦然接纳,从而在散文创作中完成从个体经验到普遍哲思的升华。活动的成功举办,再次证明了文学作为精神纽带,能够有效凝聚人心,启迪智慧。
窗外秋光潋滟,室内意蕴悠长。两个多小时的分享会虽已落幕,但白描先生文字中所蕴含的那份对不完美生命的深情凝视与深刻慰藉,已然化作一颗种子,悄然埋入每位参与者的心田。他们带着对文学更深的敬畏与对生命更通透的理解,期待下一次在钦州这片热土上的再度相聚。
2025-10-13
2025-10-12
2025-10-11
2025-10-09
2025-10-06
2025-10-04
2025-10-03
2025-10-01
2025-09-29
2025-09-29
2025-09-28
2025-09-26
2025-09-26
2025-09-25
2025-09-25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