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以法之名》:法学生视角下的法治博弈与职业觉醒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郭健宇 | 发布时间: 2025-07-13 | 29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一名就读法学专业的学生,当我在深夜追完《以法之名》最后一集时,张文菁(董晴饰)在审讯室里那段掷地有声的质问——"谁在栽赃?谁在陷害?谁才是真正的黑社会!"——与我办公桌上未合上的《刑事诉讼法》法条在视网膜上重叠,一种难以言喻的职业共鸣涌上心头这部以检察侦查为切口的法治剧,通过律师张文菁从辩护人沦为被告人的戏剧性反转,撕开了司法场域中控辩对抗的真实肌理,更在程序正义与权力博弈的张力中,为我们呈现了当代中国律师群体的职业困境与觉醒之路。

一、辩护席上的真相拼图:程序正义的守护者

剧中张文菁为万海集团辩护的情节,精准映射了刑辩律师在扫黑除恶案件中的真实处境。当她当庭指出控方关键证人证词矛盾、物证提取程序违法时,这个抽丝剥茧的过程恰似律师日常工作的缩影——我们不是在简单对抗指控,而是在重构被权力扭曲的真相链条。

剧中最具冲击力的场景,莫过于张文菁因"扰乱法庭秩序"被强行带出的情节。这让我想起2024年的一起职务犯罪案,律师在庭审中申请调取被告人同步录音录像遭拒,当庭引用《刑事诉讼法》第199条据理力争,最终法庭采纳了辩护意见。这种对程序正义的坚持,恰似张文菁在剧中反复强调的:"法庭不是权力秀场,而是真相的角斗场。"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2025年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核心,正是要让控辩双方在平等对抗中实现"兼听则明"。

二、权力阴影下的法律突围:对抗中的平衡艺术

张文菁从辩护人沦为被告人的命运转折,深刻揭示了律师在司法实践中的生存困境。当她被迫签署认罪书时眼中的绝望,折射出刑辩律师在"关系网""利益链"交织下的无力感。现实中,2023年某律师因在涉黑案件中申请非法证据排除,竟被以"寻衅滋事"立案调查,最终在全国律协介入下才得以澄清。这种"辩护即风险"的职业生态,与剧中李人骏(李光洁饰)利用职权施压律师的情节形成互文。

但剧中更具法治价值的设计,是张文菁团队通过"证据突袭"逆转局势的情节。这让我想起2024年办理的某跨境电信诈骗案,通过申请调取境外服务器日志,最终证明被告人仅为普通员工。这种"以专业对抗权力"的策略,正是律师在夹缝中突围的生存智慧。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强调的,保障律师阅卷权、调查取证权,是实现控辩平等对抗的基础。

三、从权利卫士到制度推手:律师的时代使命

剧中许言午(许亚军饰)通过"合规审查"推动企业整改的情节,展现了律师在法治建设中的多维角色。这让我联想到2024年某国企混改项目时,通过设计合规管理体系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这种从"事后救火"到"事前预防"的转变,正是律师从"权利卫士"向"制度推手"转型的生动写照。

而剧中"四方会商"机制的建立,更让我们看到律师在司法改革中的制度性突破。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与全国律协建立的这一机制,通过定期会商解决律师执业难题,如会见难、阅卷难等,标志着律师从"司法边缘人"向"法治共建者"的身份重构。这种制度性进步,与剧中检察侦查厅的挂牌成立形成现实呼应,共同构成中国法治进步的双重引擎。

四、法治叙事的破局之路:从敢拍到会讲的范式转型

与同类题材相比,《以法之名》的突破在于其去脸谱化的律师形象塑造。张文菁这个角色尤为典型:她既有刑辩律师的专业素养,又有在权力漩涡中挣扎的真实人性。这种复杂性恰恰是现实中律师群体的真实写照。正如剧中张文菁在辞职信中写道:"我们不是在为坏人辩护,而是在为法律的底线辩护",这句话道破了律师职业的本质。

当然,剧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张文菁当庭喊冤的情节,虽引发法律界热议,但现实中律师扰乱法庭秩序的认定需严格遵循《刑事诉讼法》第199条。这种艺术加工与现实法律的张力,恰恰为法治宣传提供了讨论空间。正如剧中反复出现的天平雕塑,它既是公平正义的象征,更是"每一起案件都是公众对法治的信任投票"的警示。

结语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以法之名》的热播具有特殊意义。它让公众看到,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像张文菁、许言午这样的律师,在卷宗堆里、在法庭上、在权利博弈中,用专业与勇气编织而成的保护网。当我们在剧中看到律师协会介入案件调查,在剧外见证"四方会商"机制落地实施,这种现实与艺术的同频共振,正是中国法治进步最生动的注脚。作为一名法学生,我深知法治建设永远在路上,但正如剧中张文菁所说:"只要天平还在,正义就不会缺席"——这,就是我们坚守的理由。( 郭健宇)


image.png

郭健宇  北京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国际部副主任委员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