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黄贤明作品 :​百色桥歌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黄贤明 | 发布时间: 2025-08-11 | 171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贤明,壮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右江碧玉如丝带   梁文华摄


右江如碧玉丝带,在百色城腰间缠绕千百回。水是鹅城的命脉,也曾是难以逾越的堑沟——建桥之前,三江两岸的居民隔江相望,往来全凭小舟竹排,或是锈迹斑斑的铁丝吊桥。新中国成立初期,百色人枕着江声叹息,鹅江、澄碧河与右江将大地分割成三块。直到1956年澄碧大桥横跨澄碧河,百林大桥、中山大桥相继崛起;2000年后,一座座新桥如巨人伸臂,将两岸三地的烟火、岁月与憧憬紧紧相拥。百色,这座桂滇黔三省交界的中心城市,终于在桥的合唱中,舒展出水穿城郭、半城山水半城楼的画卷。

老百色的记忆里,总浮动着那毕浮桥的影子。几块木板拼在船筏上,一头连着城里的青石板路,一头系着乡下的田埂,成了旧时城乡的界碑。洪水季,浮桥拆解,往来全靠渡船摇橹,橹声在浪涛中碎成涟漪,沙洲芦苇间行船险象环生,一等便是半天;枯水时,浮桥重架,人车踏过桥板,脚下浊江的水声从木板缝漏出,像无声的喟叹,寂寞又无助。

摇晃的桥,拥挤的路,却系着两岸的血脉。菜农挑着带露的青菜进城,货郎摇着拨浪鼓下乡,孩童追逐跑过,桥板咯吱作响,与江风应和。2001年那毕大桥通车那天,阳光将桥面红绸染得炽烈,氢气球在半空轻摆。鞭炮齐鸣,烟花炸亮天际,唢呐大鼓响彻两岸,挂着红绸的车队缓缓驶过,汽笛惊起鹅江浪涛。桥北的百年榕树似也雀跃,舒展枝条迎风拍掌。从此桥树相伴,树以桥荣,共同见证百色的蜕变。

  那毕大桥   作者摄

     浮桥退场那日,龙景片区的推土机正轰鸣着唤醒土地。后来,路网如血管蔓延,高楼从土里拔节,公园在菜地上抽枝,广场自稻田里舒展——浮桥的告别,原是为了让城市长出更宽阔的翅膀。

拉域大桥东接迎龙区,2007年开工,2008年通车。400米桥身如银链跨江,25.6米桥面托举着往来车流,460米引道像舒展的双臂,将城东区、河南新区与老城区紧紧相牵。它疏解了城东大道的拥堵,催开了河南新区的繁华,让入城的路更短,让日子的节奏更快。这桥,是百色桥歌里昂扬的乐句,如盘古开天,点燃城市扩张的星火,让江与城终于紧紧相拥。


  澄碧大桥   作者摄

澄碧大桥该是百色桥群里的长者,横跨澄碧河之上。1956年建成时,它是城里第一座像样的现代大桥,静卧城北,看半个多世纪的晨昏从桥面碾过。那些年,进出城的人车马,都要经它而过——若评桥群里的“劳模”,非它莫属。2009年,老桥爆破拆除时,许多人站在江边凝望,像送别一位老友。虽有不舍,却知城市要生长,它必须以新生换未来,带着几分悲壮,又透着大义凛然。

新桥拓宽了身姿,32米桥面容得下更多车轮与脚步,却仍如老者般沉默伫立。暮色里,桥下江水泛着微光,恍惚是老人在絮叨往事:煤油灯如何照亮桥洞,木轮车怎样在桥面颠簸,红砖房如何从桥头蔓延到桥尾。这首桥歌适合低吟,字句里藏着岁月的沉香。

东合大桥是桥群里的年轻人,一身锐气。独塔斜拉的身姿如竖琴立在江面,125.75米的桥塔刺破苍穹,成了百色最醒目的新地标。夏夜降临,桥底江风送凉,两岸灯火倒映水中,现代化新城的轮廓在霓虹里舒展。健步走的人群踏过步道,拍照的人举着手机,将百林大桥的夜景、爱琴海购物公园的流光、百色饭店的霓虹,都收进镜头。还有人以桥为背景直播,歌声琴声随江风远扬。

这“竖琴”架得不易。钢索定位时恰逢右江涨水,定位船在浪里摇晃。李总工带着团队在江心守了三天三夜,铅垂线与激光校准双管齐下,在浪涛里把误差缩到毫米级。后来市民总说,夜晚的东合大桥最美——灯光亮起时,斜拉索如发光的琴弦,桥塔像盛着星光的水晶瓶。

     东合大桥   作者摄

2012年通车后,它成了“网红”。人们来此拍照,看江风拨弄“琴弦”,说这桥不只是通路,更给“红色老区”的底色,添了一抹现代的亮色。这首桥歌,是激情澎湃的交响乐,高亢处如浪涛拍岸,低吟时似流水潺潺。

         

        东合大桥   作者摄


百林大桥的故事带着壮烈。1966年建成的旧桥,9米桥面曾是城乡要道,可41年过去,早已扛不动日益增长的车流人流。桥面开裂,钢筋锈蚀,护栏崩断后补得像件打满补丁的旧衣。2010年8月5日,爆破声震碎江面,桥身坠入水中溅起十米浪花,旧桥完成使命,寿终正寝。

   

            百林大桥   作者摄


    烟尘落尽,新桥站了起来。41米宽的桥面,双向六车道如敞开的门,迎接着八方来客。一端连高速与爱琴海购物中心,一端接老城区、工业区与沙滩公园。最热闹是桥下:运动场里喝彩声此起彼伏,广场舞的旋律与喝彩声交织;沙滩上,孩子们挥着小铲堆沙堡,笑声落满河滩。节假日的沙滩公园更是沸腾,春节晚会、三月三非遗展演、中秋打铁花……新旧交融的故事,在这里每天都在上演。

这首桥歌,唱着非遗传承的老调子,也咏着新年新憧憬,像爱琴海广场的跨年音乐节,把岁月的滋味揉得绵长。


      百林大桥   作者摄

中山大桥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算是桥群里的中青代,待其他桥翻建后,反倒成了长者。它是城北与城东的纽带,承载着旧城区的繁华,也是出城的要道、解放街的脉络、通往百色起义纪念碑的捷径。周边商圈热闹,人流如织,交通繁忙,藏着百色人最深的记忆。

1998年2月,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此慰问演出,以纪念碑阶梯为背景,赵忠祥、周涛主持,李谷一唱《我和我的祖国》,韦唯唱《爱的奉献》……这场文化盛典,让全国看见百色,也让中山大桥载入史册。

这首桥歌,唱着红七军后人的英雄气,也唱出红城发展的呼唤,字字铿锵。


     中山大桥   作者摄

龙旺大桥年纪轻,本事却大。2014年通车那天,它像把钥匙,打开了龙景区与迎龙区的关隘,让市区外环线终于成环。它将工业区、高新区紧紧相连,把“产城融合”从图纸变成现实。百色往东,“再造一个百色”的愿景加速落地——经龙旺大桥进出城,时间缩短近半小时。如今,百东新区已是广西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核心,生态铝、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在此集聚,教育、科技、行政新区拔地而起。

   龙旺大桥   作者摄

这桥不只是连了路,更改了一片土地的命。物流车从百林大桥下高速,经竹洲大桥直达物流园;高铁乘客过拉域大桥,十分钟便到右江畔的会议中心;旅游大巴沿龙旺大桥绕行,将客人送到粤东会馆、澄碧湖——百色不再是路过的站点,成了人来人往的聚点。

这首桥歌,是抖音里的流行曲,唱着时代的快节奏与强音。


     竹洲大桥   作者摄

     竹洲大桥   作者摄

从高处俯瞰,八座大桥横跨三江,织出四重环线,像巨大的织机,将老城区、龙景区、迎龙区、百东新区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龙景新区靠着那毕大桥,长出了行政中心与大剧院;城东借竹洲大桥之势,成了车水马龙的枢纽;迎龙区凭龙旺大桥之力,蜕变成新兴产业城。人也跟着桥走得更远:清晨,龙景的老人经那毕大桥去老城茶楼会友;傍晚,年轻人过东合大桥到龙景夜市寻味。桥不仅缩短了路,更拉近了新老百色人的心。

右江水依旧流淌,桥却早已不只是"连接线"。它们是城市的筋骨,是时光的刻度,是三省通衢的注脚。看百色GDP从2001年的全区垫底,到2024年的增速领跑;从“渡船摇橹”的旧影,到“八桥飞虹”的新貌;游客量逐年翻涨,东合大桥夜景成了必打卡的风景——这首无词的轻音乐,唱得舒缓,听得人心安。

    拉域大桥   作者摄

桥重塑了百色。2001年那毕大桥通车前,城区仅25平方公里;如今,八桥撑起130多平方公里的版图,增长超400%。常住人口从30万增至近50万,人均公园绿地从4.0平方米扩至16.8平方米,增长320%。

桥是刻在大地上的诗行。当妈妈推着婴儿车漫步东合大桥畔的花道,当货车司机在竹洲大桥头卸下东盟特产,当青年创客在龙旺大桥边敲击键盘——百色的生机在桥影间流淌。从“渡船摇橹”到“八桥飞虹”,从边陲小城到三省交界的中心,这些桥不仅是混凝土与钢索的造物,更是丈量百色雄心的标尺,是时代写就的注脚。它们托起的,是一座城的今天,更是桂滇黔通衢、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明天。

百色的桥,有唱不完的歌。每一座桥,都是一束光,一团热,一段奋进的岁月,共同谱写出百色的成长史诗。

     

     远眺东合大桥   作者摄


         

               那毕大桥  网络图


         

    那毕大桥  网络图

(黄贤明,壮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现在广西百色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爱好文学创作,业余时间勤于撰稿,1996年开始发表各种作品,先后在“人民网”《广西日报》《当代广西》《中国劳动保障报》《广西人大》杂志、“中国散文学会”“大散文通讯”“中国作家在线”“今日作家”和“乡土文学”等微信公众号以及《右江日报》《黔西南日报》《百色工作》“百色人大网”《靖西文艺》《驮娘江》等报纸杂志发表一些散文、诗歌、时事评论、新闻报道、理论文章等。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章近300篇,近50万字。)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