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鸡足山游记: ‍彩云之南的佛国奇境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晨风 | 发布时间: 2025-05-02 | 51 次浏览 | 分享到:

‍彩云之南的佛国奇境


晨风

 

在彩云之南的大理宾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佛教名山——鸡足山。这座山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更是享誉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圣地,中国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它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观光。而我,有幸作为广东河源客家人,应邀出席宾川“纪念红军长征过宾川89周年红色诗歌朗诵会·暨采风活动”,期间与众文友一起游访了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鸡足山。

初临鸡足,邂逅佛国之门

当我们的车缓缓驶向鸡足山,远远地就能望见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鸡足山处于宾川、鹤庆、洱源三县交界处,主体部分位于宾川县西北隅炼洞乡境内,因山峰形似鸡爪而得名。其海拔在1780至3248米之间,相对高度差达1468米,最低点为南村桥边,最高点便是那高耸入云的天柱峰。它东西长约7千米,南北宽约6千米,总面积约28.22平方千米,宛如一位巨人静卧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还未进山,那扑面而来的庄严与神圣之感,便让我心生敬畏。来到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灵山一会”牌坊,人们习惯称之为“山门”,这是进入鸡足山的大门,也是踏入灵山佛国、人间净土的起点。牌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虽历经岁月沧桑,上世纪60年代被毁,但1985年依原样重建后,依然气势恢宏。主坊上前后两面,高悬着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书题的“灵山一会”蓝底金字大匾,以及两块同出于先生手笔的蓝底金字竖匾,前为“天开佛国”,后为“地涌化城” 。牌坊前面两边的楹联:“梵钟声彻三千界,鸡足名标第一山”,道出了鸡足山在佛教名山中的重要地位。站在牌坊下,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徐霞客两次登临鸡足山时的情景,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对鸡足山的详细记载,更为这座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徐霞客在云南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鸡足山。在这里,他写下了3万多字的游鸡足山日记,编撰了历史上第一部《鸡山志》,创作了17首咏鸡足山寺庙、景点的诗词,对鸡足山的喜爱溢于言表。

穿过山门,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一路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新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在了脑后。鸡足山森林覆盖率达85%,由于立体气候显著,植被呈垂直分布,以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为主,自然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14个群系组,15个群系 。有80余科超过500种高等植物,且其中大多为云南本地特有;还有包括岩参、竹根七、党参、沙参、黄草乌、重楼、川续断在内的超过100种药用植物,以及包括鸡足山冷菌、鸡枞、香菌、木耳在内的多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食用菌类。沿途的溪流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山的古老故事。这些溪水、泉畔呈不规则分布,是鸡足山的断裂构成了裂隙水的良好通道,才形成了包括曹溪水、金鸡泉、八功德水在内大小不一的山泉。发育在鸡足山麓三个断裂带交会处的盒子孔泉水,裂隙水源丰富,雨季涌水量可达每小时115立方米,枯水季节涌水量达每小时0.8立方米,是炼洞河的发源地之一。

古寺寻幽,聆听历史梵音

我们的第一站是祝圣禅寺,这座原名钵盂庵的古寺,又名迎祥寺,初建于明嘉靖年间,因位于山形丰隆圆起、地处两涧之中、登高环视犹如僧人化斋的钵盂山下而得名。清康熙后,钵盂庵逐渐破败,长期无人居住。直到光绪三十年,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将其建成山中第一座十方丛林。光绪三十二年,虚云进京,光绪皇帝封他为“佛慈洪法大师”,赐《龙藏》、全副銮驾、玉印、紫衣钵具、锡杖等,并赐名为“护国祝圣禅寺” 。

走进祝圣禅寺,仿佛踏入了一个宁静的世界。寺内建筑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处处彰显着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融合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艺术与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的特色。寺内的大雄宝殿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意。在寺内漫步,随处可见的古碑、古树,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这座寺庙的历史变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黄色的银杏叶闪烁着光芒,宛如一把把金色的小扇子,为这座古寺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在祝圣禅寺内,还有一副通俗易懂却玄机内蕴的千古名联:“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这副对联不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让我在这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丝心灵的慰藉。站在对联前,我陷入了沉思,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前行,却很少停下脚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有时候,退后一步,或许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离开祝圣禅寺,我们继续向山上进发。一路上,我们还参观了许多古寺,如石钟寺、佛塔寺等。每一座寺庙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我们领略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石钟寺位于仙鹤山下,背靠狮子林望台,面向钵盂山,始建于唐代。因“阁之右,古有澄潭,上悬岩石,叩之如钟鸣”而得名。这里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是全山唯一的武术参学之处,秉承了少林武术一脉。在石钟寺,我们感受到了佛教文化与武术文化的完美融合,仿佛看到了当年僧人们在这里习武修行的场景。它是鸡足山著名“八大寺”之一,公元1403年至1449年,少林寺派人到这里建造了这座大型寺院,此后便一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佛塔寺原名尊胜塔院,因院内有著名的尊胜白塔而得名。驻足其间昂首环视全山,绿树丛中,梵宫林立,金碧辉煌;青崖之上,彩亭翼然,画阁参差,恰似一幅天然画卷。寺内的尊胜白塔造型独特,庄严肃穆,据说有着神奇的力量,能为人们带来平安和幸福。佛塔寺于明崇祯年间修建,20世纪60至70年代被毁,1991由年台湾比丘尼道兴法师捐赠重新修建包括三圣殿、大雄宝殿、万姓祖先堂、尊胜白塔在内的多处建筑 。尊胜塔高22米,塔内有佛像以及大藏经等藏品,塔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圆形宝瓶式,下面为分为三层的方形,塔基为长宽约17米由大理麻石镶砌的正方形,一台置放有石雕沙弥、放生沙弥、诵经沙弥、扫地沙弥等佛像,二台放有放8朵汉白玉雕成的莲花;二层上面有嵌入由铜铸成的四大天王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发愿文;三层四周置放36尊立式石雕阿弥陀佛。在佛塔寺,我们静静地聆听着寺内的钟声,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祥和,仿佛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

攀登金顶,俯瞰壮丽山河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来到了鸡足山的金顶。金顶寺坐落在海拔3248米的天柱峰顶,这里是鸡足山的最高峰,也是观赏日出、云海、苍山洱海和玉龙雪山的最佳地点。站在金顶之上,俯瞰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峦尽收眼底,云雾缭绕其间,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往东望去,是一望无际的云海,那洁白的云朵如同棉花糖一般,飘浮在山间,让人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当太阳渐渐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云海之上,顿时光芒万丈,整个云海都被染成了金黄色,如梦如幻,美不胜收。徐霞客曾称赞:“绝顶四观东日、西海、北雪、南云。……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况乎全备者耶。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 。此时,我终于深刻体会到了他的感受,如此壮观的景色,确实让人震撼不已。在这浩瀚的云海面前,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心中涌起一股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往南看,是一片绚丽的彩云,那五彩斑斓的云朵,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形状,有的像骏马奔腾,有的像仙女下凡,有的像亭台楼阁,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据说,云南县昔有彩云之异,因此这里被称为云观。这片彩云,仿佛是上天赐予鸡足山的一份礼物,为这座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而浪漫的色彩。它也让我联想到那些古老的传说,仿佛能看到古代的人们在这里仰望天空,对这片彩云充满了敬畏和遐想。

往西眺望,能看到苍山洱海的壮丽景色。苍山十九峰连绵起伏,山顶白雪皑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洱海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平静地镶嵌在大地上,湖水波光粼粼,与苍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徐霞客站在这里,眺望苍洱时的情景,他在游记中对苍洱风光的描写,让无数人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苍山洱海,不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历史文化的承载,它们见证了大理地区的兴衰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往北远眺,玉龙雪山巍峨耸立,山顶的积雪终年不化,宛如一条银色的巨龙横卧在天边。那雄伟的气势,让人敬畏。玉龙雪山是纳西族人民心中的神山,它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站在鸡足山金顶,遥望玉龙雪山,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玉龙雪山的神秘和壮美,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和信仰。

在金顶寺内,还有一座著名的楞严塔。这座塔始建于民国时期,是龙云拨资所建。楞严塔造型古朴,气势恢宏,共有十三层,高约42米。登上楞严塔,极目远眺,鸡足山的美景尽收眼底。此时,山风拂面,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在塔上,我俯瞰着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鸡足山,心中感慨万千。这座山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它是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完美结合,是一座值得人们敬仰和探索的圣地。站在楞严塔上,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到了这座山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和人们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华首寻奇,探秘佛教圣迹

从金顶下来,我们沿着山路前往华首门。华首门是鸡足山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它镶嵌在笔直如刀削、下临万丈深渊的舍身崖绝壁之上,是佛教传说中迦叶尊者守衣入定的地方。传说门后藏着佛祖的袈裟和舍利,每逢甲子年中秋夜,石门会透出金光,崖壁浮现神秘掌印,曾有僧侣称深夜听见门内传出诵经声。这些神秘的传说,为华首门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无数游客和信徒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当我们来到华首门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那巨大的石门高耸入云,仿佛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石门上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在石门的右下角,有一块形状酷似佛脸的石头,那慈祥的面容,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佛法的真谛。站在华首门前,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宗教氛围,仿佛能听到迦叶尊者在门后诵经的声音。华首门的存在,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更是人类对未知世界探索和敬畏的体现,它让我们思考着宇宙、人生和信仰的奥秘。

在华首门附近,还有许多与佛教相关的景点,如袈裟石、定心石等。袈裟石上有着天然形成的纹理,形状酷似一件袈裟,传说这是迦叶尊者留下的袈裟所化。定心石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据说只要坐在上面,就能让人心神宁静,忘却烦恼。这些神奇的石头,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们是大自然与宗教文化的奇妙融合,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宗教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在华首门周围参拜、祈福。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信徒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只为了能在华首门前许下自己的心愿。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信仰,让我深受感动。在这个充满喧嚣和浮躁的世界里,能有这样一片净土,让人们寄托自己的信仰和希望,是多么的难得。华首门,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归宿,它让我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力量可以超越物质,给予我们精神的慰藉和支持。

感悟之旅,收获心灵洗礼

这次鸡足山之行,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欣赏到了鸡足山的壮丽自然风光,领略了“四观八景”的奇风异彩,更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在这座佛国名山中,我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有了一次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机会。

鸡足山的每一座古寺、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是岁月的见证者,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古人对佛教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会到了他们在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鸡足山的财富,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宋代佛教在此兴起,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鸡足山承载了无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它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让我们可以触摸到过去的时光。

‍同时,鸡足山的自然风光也让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那雄伟的山峰、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变幻莫测的云海,无一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自然之美。而鸡足山之行,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让我懂得了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鸡足山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也让我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离开鸡足山时,我心中充满了不舍。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名山,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我相信,这次鸡足山之旅,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它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我期待着下一次与鸡足山的重逢,再次感受它的魅力。

 

[作者简介]罗洪安,笔名晨风,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河源市人。系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中华诗词学术研究院终身名誉副院长、《中华风》杂志社副主编 、《中国作家·纪实》 《报告文学》杂志社特聘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河源市作家协会、河源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岭南诗社常务理事兼龙川分社社长、龙川县作家协会主席、多家报刊特约记者。已出版《爱心储存》《蔷薇绽放》 《生活絮语》 《桃红柳绿》 《岁月如风》 《那些藏于心底的话》 《阳光下的影子》 《晨风写的人和写晨风的人》 《晨风吟草》等九部著作,所写作品获得过全国各类奖项80多次。连续2届获得“全国冰心文学征文大赛(成人组)散文金奖”,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和“当代优秀艺术家”“中国时代新锐作家”“大家文学十佳诗人”等称号。多次应邀出席国家有关文学艺术成果研讨会和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受到国家有关领导人和文学艺术界名流接见。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