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玉 ‖ 记忆里的腊八粥
来源:文旅网 | 作者:李海玉 | 发布时间: 2022-12-30 | 91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年一岁一团圆,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当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端上桌,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就在眼前了。

每年的腊八粥我都要精心的去煮,看着锅里“咕嘟咕嘟”翻滚的五谷杂粮,记忆深处一点一滴的往事,也像滚动的豆粒一样跳跃在眼前。

五谷杂粮里蕴藏着浓浓的乡情。那时候,生活还很贫困,大清早奶奶就开始翻箱倒柜地找家里库存的五谷杂粮,但总是找到了大米没小米,找到了麦仁没糯米,奶奶便踮着小脚到张婶家要点小米,李大妈家要点糯米,当然,王大妈也会来要我家要点大米,赵奶奶也会来我家来要点麦仁。在那个时代,祖祖辈辈的邻里乡亲,知根知底,互相借点要点东西对他们来说也是正常的事。东拼西借终于凑齐了糯米、小米、玉米、大豆、麦仁、大米、红枣等杂粮,奶奶便淘洗干净,泡在大盆里,等待下过煮粥。

煮腊八粥是个细活儿。等日落西山,一家人吃过晚饭后,奶奶便消停开始煮腊八粥。首先要把泡好的五谷杂粮放在冷水里,水要一次性放好,中途是不能再放水的,按奶奶的话说,中途放凉水,会夹生。架火煮粥时,火候也很重要。要文火慢慢煮,并且要不断地轻轻搅动,所以灶火门的柴火要选软柴。奶奶坐在灶台前又是搅粥,又是拉风匣,又是凑柴火,忙的不可开交。当奶奶忙不过来的时候,便破着嗓子喊我们抱柴火,抱来的柴火不合适便骂骂咧咧。多年以后,奶奶煮腊八粥时那手忙脚乱的场景总在眼前闪现,一同闪现的还有那令人谗言欲滴的腊八粥。

喝腊八粥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一大锅腊八粥终于熬好。浓浓的五谷香味溢满厨房,飘向院外。腊八节的前一天整个村庄都飘荡着腊八粥的浓香。浓浓的粥香引诱着一家人咕噜噜的肠胃,但奶奶却不容许我们喝一口,要等到第二天,腊八节了再喝。那个晚上是多么的难熬啊,厨房那一大锅腊八粥的浓香时不时地闯入到五脏六腑,但我们那些半大孩子,只能馋猫似的忍着饥火烧肠,等待天亮。

儿时的腊八粥是难忘的美味佳肴。腊八节那天奶奶起的异常的早,她洗净双手,盛上第一碗腊八粥,虔诚地放在方桌上,点上佛香,默默祈祷。奶奶说腊八粥首先要“敬佛祖、敬仙人”,来年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垂涎欲滴的我们终于可以喝粥了,姊妹们早早坐在地桌(农村里比较矮的餐桌)旁,咂着嘴,用手摸着嘴角的口水,等奶奶给我们舀粥喝。那时候的农村,很少有葡萄干之类的甜类干果,黏稠润滑的腊八粥里放上一小勺白糖,更是香甜爽口,喝着期待已久的腊八粥心里都甜丝丝,美滋滋的。更高兴的是我们可以多喝几碗,把瘪了好久的肚子填的圆鼓鼓的。奶奶说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喝完腊八粥后,浑身就不冷了,腊八节这一天吃饱了,一年都不会挨饿了,把盛腊八粥的碗吃干净了还可以增寿增福。但在记忆中奶奶从来不喝腊八粥。我们知道她是在从自己口里省下一碗腊八粥。

腊八粥送给街坊邻居吃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习俗,也是相邻之间传递感情的一种美好方式。奶奶盛满几个大瓷碗腊八粥,让我们给孤寡老人张奶奶送去,给坐月子的李嫂子送去,给生病的赵爷爷送去,还要给街坊四邻每家送上一碗。当然,我们家也会喝到左邻右舍送来的腊八粥。奶奶说把腊八粥送给老弱病残孕的喝了就是积德,给街坊四邻喝了就是善缘,来年就会平平安安,大吉大利。腊八粥最好能剩几碗,多喝几天,来年才会大丰收。奶奶还说院子里的果树的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来年会多结果实。

时光如梭。我们姊妹几个转眼在过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期待中长大,而后,姊妹们各奔东。但每逢腊八节,我都会给奶奶打电话问“煮腊八粥了没有?”奶奶总是无力地说:“煮了点!”每次放下电话我的鼻子总是酸酸的。我知道,这些年,奶奶一个人住在老家,左邻右舍的乡亲大多也都走出了乡村,涌向了城市去生活,村里面已经没有了多少人。往日,为过腊八节,为煮腊八粥,人们走西家窜西家的热闹场面也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如今人们的日子过好了,家里也不缺米少豆了,奶奶也不用拉风下、抱柴火去忙碌的煮腊八粥了,因为她在电磁炉上煮的那一点都没人喝了。也许是奶奶太怀念煮腊八粥的美好时光了,所以她选择了在腊八节那天向我们永远告别。

但不管时间走了多久,离家有多远,每逢腊八节我都会精心地煮腊八粥,虽然煮粥的食材越来越丰富,灶具越来越先进,但煮出来的腊八粥都没有奶奶煮的香甜可口。

往事像跳跃的豆粒一样在眼前晃动,永远也挥之不去却是奶奶的那碗让人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我渐渐地明白,奶奶的腊八粥之所以浓香四溢,是因为掺杂了浓浓的烟火、诸多的祈愿、质朴的情感,还有那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永远也不能丢弃,已经渗透到骨子里的东西。


 作者简介:李海玉,女,汉族,甘肃张掖人,甘州区图书馆馆员,酷爱文学,爱好写作。在多家新媒体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刊发过散文、小小说数篇,作品曾多次主题征文大赛中获奖。甘州区作协会员,张掖市作协会员。






本栏目由塞乡酒业支持播出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