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厚璋 慕容洞唐
素闻有“金张掖,银武威”这个说法,寡闻有“金武威”的说法。既然“金武威”说法有之,那就一定不会是无据生造,必是本于出处的。本于出处的研究,是一种学术探索学术开拓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这是我们应当欢迎应当肯定应当鼓舞的。
凉州文化是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的承载体,历经数千年自净功能的沙汰,无论何种历史沉淀必本自于出处有源,若非出处有源的东西就不可能垂之久远。同样,对于“金武威”的说法,轻是轻否都是不可取的。尊重历史事实,一切凭事实说话,这才是对待和认识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
所谓出处有源,意即凡是作为说法流传下来的东西,一定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史典。凡是有源有据的说法,无论流传多久,无论变异多少种形态,其核心本义一定是脱离不了起源的本初内涵。只要找到了找准了最初的源头,孰正孰歧一切就豁然明朗了。换句话说,起源即本义,按照起源的本初内涵去理解一般是歪不到哪里去的。
可见,“金武威”这一说法,到底起源于哪里?起源的本义到底是个啥内涵?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第一个问题:
“金武威”的本义到底是什么?
(一)“金武威”一词最早源自《二妙集》
《二妙集》,系河东段氏祖先中「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二人诗文合集的名称。
《二妙集·序二·河东段氏世德碑铭》曰:“维段氏,世居绛之稷山。繇「辅」而上遡,其可知者为前﹝宋﹞司理参军讳「应规」,十一世矣。司理之五世孙,为金武威郡侯讳「矩」。”
“讳「矩」”,即其人名字叫“段矩”。“郡侯”,古代侯爵中的一个品级。“金武威”,是指历史上“武威”城邑所在的地方,确定即今甘肃省武威市。
“金武威郡侯”,意即“段矩”其人得封“郡侯”,今武威市就是其人的职守居地。
“金武威郡侯”,这是目前能够查找到的关于“金武威”一词最早的出处。当然,如果有更早的出处那就最好。
(二)“金武威”的本义是“﹝金国﹞武威”,而非“黄金武威”
《二妙集》从“第4章”起为诗文合集,其前分别为“第1章序一(吴澄)”,“第2章序二(虞集)”,“第3章世表”。序一是吴澄所撰《二妙集》原序,序二其实是把虞集所撰《河东段氏世德碑铭》作为《二妙集》的序了。世表是河东段氏从“前﹝宋﹞司理参军讳「应规」”开头,逐代而下,一直到﹝元朝﹞“天官侍郎「段辅」”为止的祖缘脉谱。
《二妙集》前三章中“金”字相关的语句尽录如下。
序一(吴澄):“中州遗老值﹝元﹞兴﹝金﹞亡之会,或身没而名存,或身隐而名显。”“伯氏讳「克已」,字「复之」,人称‘遯庵先生’。在﹝金﹞以进士贡,﹝金﹞亡余廿年而卒,终身不仕。”“仲氏讳「成己」,字「诚之」,人称‘菊轩先生’。在﹝金﹞登进士第,主宜阳簿。年过八秩,至元闲乃卒,虽被提举学校官之命亦不复仕。”
序二(虞集《河东段氏世德碑铭》):“嗟夫,昔﹝宋﹞失中原,文献坠地,盖为﹝金﹞者百数十年。”“司理之五世孙,为金武威郡侯讳「矩」。”
“中州遗老值﹝元﹞兴﹝金﹞亡之会”,﹝元﹞确定是指蒙古族﹝元朝﹞(1271年-1368年 ),﹝金﹞确定是指契丹族完颜氏﹝金国﹞(1115年-1234年)。“昔﹝宋﹞失中原,文献坠地,盖为﹝金﹞者百数十年”,意思就是,自从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丧失中原版图之后,沦丧于中原的汉族人经历了﹝金国﹞的“百数十年”统治。
「克已」 “在﹝金﹞以进士贡,﹝金﹞亡余廿年而卒”,「成己」“在﹝金﹞登进士第”。清楚不过,「段克已」「段成己」二人均为﹝金国﹞科举取仕榜录的“进士”。
“﹝金﹞亡余廿年而卒”,依据1227年﹝元﹞灭﹝金﹞推算,「克已」去世时间约为1247年。“年过八秩,至元闲乃卒”,至元(1264年-1294年)是元世祖忽必烈年号,据此可知「成己」去世时间确定为1264年后。「克已」“终身不仕”,「成己」“虽被提举学校官之命亦不复仕”,“不仕”﹝元朝﹞当然是为了保持“忠臣不事二主”的节操。《二妙集》乃二人诗文合集,《二妙集》中的“金”当然是指二人荣登进士的﹝金国﹞了。
「段克已」“在﹝金﹞以进士贡,﹝金﹞亡余廿年而卒”,「段成己」“在﹝金﹞登进士第”,语出吴澄所撰《二妙集》序一。吴澄(1249—1333年),在﹝南宋﹞师事朱熹门徒程若庸、程绍,与许衡并称“北许南吴”,后为﹝元朝﹞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这样一位大师级人物的笔下,断不会把“在﹝金﹞以进士贡”“在﹝金﹞登进士第”中的“﹝金﹞”误为“﹝金国﹞”以外的其他意思。何况有一句“﹝金﹞亡余廿年而卒”,把时间也一锤子钉死了。
古人用字都会前推后敲,同文必是同字同义。以字义精准固定而绝不允许出现第二义为基本准则,以同字拖带多义歧义为文章之大忌。若同字而另作他义,必予注解以固定其义,绝不允许意思乱跑。字义固定明确,不带丝毫含糊,这是古代学习作文的第一关,是古人谨守不渝的规矩。
《河东段氏世德碑铭》:“翰林直学士奉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蜀郡「虞集」撰并书”“泰定四年秋,天官侍郎「段辅」出其先世遗文以示”“「集」辱在同朝,不敢辞,乃按而书之”。 意思就是,「虞集」与“天官侍郎「段辅」”在﹝元朝﹞同朝为官,受「段辅」委托,“泰定四年(1327年)”「虞集」撰写了《河东段氏世德碑铭》。
「虞集」(1272年-1348年),元朝官员、学者、诗人,有“元儒四家”“元诗四大家”之称,任《经世大典》总裁官。
古代文化人的名望是靠实打实的文字功力打拼出来的,名望越卓著文字越严谨。如《河东段氏世德碑铭》中的“金”字,在今天人可能是难题,在讲究文字严谨的古代这是学手作文的第一工夫。何况作者是“元儒四家”“元诗四大家”,更何况作者是《经世大典》总裁官。“嗟夫,昔﹝宋﹞失中原,文献坠地,盖为﹝金﹞者百数十年”,“司理之五世孙,为金武威郡侯讳「矩」”二句,恰恰出自「虞集」所撰《河东段氏世德碑铭》。这样一位大师的笔下,同文同字的“金”断不会存在﹝金国﹞之“金”与“黄金”之“金”等等多义并存之类的含糊。“盖为﹝金﹞者百数十年”“为金武威郡侯讳「矩」”中的“金”,必是同文同字同义为﹝金国﹞,这点完全可以确定。
结论,所谓“金武威郡侯”,意即﹝金国﹞所封的“武威郡侯”。 “金武威”的本义是“﹝金国﹞武威”,而非“黄金武威”。
(三)何以确证“金武威”的本义是“﹝金国﹞武威”?
1、《二妙集》所述,确定是概述从“﹝宋﹞失中原(1127年)”到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期间的事,这与“中州遗老值﹝元﹞兴﹝金﹞亡之会”“盖为﹝金﹞者百数十年”叙述的时间段是一致的。
“泰定四年(1327年)”之前,发生了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234年﹝元﹞灭﹝金﹞、1276年﹝元﹞灭﹝南宋﹞等重大历史事件。原为﹝宋朝﹞版图的“中州(中原)”,于1127年易手为﹝金国﹞版图,又于1234年易手为﹝元朝﹞版图。与之相关联的“中州遗老”,也由“宋朝人”变更为“金朝人”又变更为“元朝人”了。1234年后的“中州遗老”称呼前朝为“﹝金国﹞”是准确的,把1234年前的武威称为“﹝金国﹞武威”是史学的严谨态度。
2、《河东段氏世德碑铭》:“「克己」「成己」之幼也,礼部尚书「赵公秉文」识之,目之曰‘二妙’。”意思就是,「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两个从小就很杰出,当时的一个权要人物「赵秉文」评价二人的诗文曰“二妙”,这也就是《二妙集》命名的来历。
「赵秉文」(1159-1232年),金代诗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累拜礼部尚书。金哀宗时改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历仕五朝。
1127年﹝金﹞灭﹝北宋﹞,1234年﹝元﹞灭﹝金﹞。「赵秉文」(1159-1232年)生卒时间恰当1127年后1234年前,从生到死「赵秉文」是一个完完整整的“金朝人”。有“在﹝金﹞以进士贡,﹝金﹞亡余廿年而卒”“在﹝金﹞登进士第”可证,被「赵秉文」称为“二妙”的「段克己」「段成己」二人是“金朝人”,已经非常明确。显然,《二妙集》所谓﹝金﹞是指﹝金国﹞,确定无疑。同文同字的“金武威”,其本义也就确定无疑是同义“﹝金国﹞武威”了。
3、“司理之五世孙,为﹝金﹞武威郡侯讳「矩」。”“「矩」,字「子法」,赠中奉大夫、护军武威郡侯。”“「铎」,「矩」子,字「文仲」,正隆进士、华州防御使、武威开国侯。”
可以看出,「段矩」“金武威郡侯”=“护军武威郡侯”,其官名全称应当是“护军武威郡侯”,显然“金武威”意即“﹝金国﹞武威”。参以「段铎」“武威开国侯”,更加确定了“金武威”就是“武威”其地,史家笔下称﹝金国﹞统治时期作“﹝金﹞武威”了。因为,“在防御时(指「段铎」),陇西「李愈」作《武威墓表》”是「段铎」所为,「段铎」的身份是“金朝人”,不必要在武威前特别标识﹝金国﹞。而「虞集」为“元朝人”,且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大师级人物,述前朝﹝金朝﹞事时在武威前打上﹝金朝﹞标记以示明确严谨。
4、《河东段氏世德碑铭》:“「克己」「成己」之幼也,礼部尚书「赵公秉文」识之,目之曰‘二妙’。”“各有文集数十卷,「集」所为读而兴叹者也。”
《二妙集》的作者为「段克已」「段成己」。「克己」生「思温」,「思温」生「段辅」,「段克已」“在﹝金﹞以进士贡,﹝金﹞亡余廿年而卒”,「段成己」“在﹝金﹞登进士第”。无论从文字记载还是从时间推算,这几句都扎实牢靠地固定了,《二妙集》序一序二中的“金”就是﹝金国﹞,同文同字于《二妙集·序二·河东段氏世德碑铭》中的“金武威郡侯”其本义就是“﹝金国﹞武威郡侯”。
结论,所谓“司理之五世孙,为金武威郡侯讳「矩」”,“金武威郡侯”唯且唯有是“﹝金国﹞武威郡侯”,不可能是“黄金武威郡侯”。
二、第二个问题:今版武威沿革史上是否缺了﹝金国﹞统治这一段
(一)关于武威历史沿革的有关表述
1、《武威历史沿革》:“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吐蕃部族在西凉府设置西凉府折逋葛支、西凉府六谷部首领潘罗支等自立政权。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秋七月,北宋辖管西凉府,领姑臧、神鸟、番禾、昌松和嘉麟5县。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李元昊攻占甘、凉二州,从此,河西属西夏版图。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在武威置西凉府,属甘肃军司(治甘州)辖。其下所置史无记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永昌路属甘肃行省,辖领西凉州和庄浪县两个县级政权。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甘州卫(今张掖)和庄浪卫(今永登),统领河西地区。”
2、《武威市历史沿革》:“北宋为西夏西凉府。清雍正二年(1724)置凉州府。”
3、《武威的历史沿革》:“五代宋元时期,为西凉府。其中,西夏占据武威时期,武威为西夏辅郡。明置凉州卫。清初袭明制。”
4、《凉州(武威市)历史沿革》(有删节):“宋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占领凉州,设置西凉府。宋朝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把凉州纳入西夏版图,以兴庆府为首府,以西凉府为陪都。宋庆历七年(1047年),与夏惠宗时期,深受凉州文化的影响夏廷对内大兴儒学,改用汉礼,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状态,后西夏西凉府创制发明中国最早的烧酒,被誉为“西夏酒都”。宋宝庆四年(1226年),七月蒙古汗国成吉思汗攻占西凉府。西夏乾定五年(1227年),元朝灭西夏。”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行政建制方面,自“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在武威置西凉府”到“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时间跨度计242年。仅在“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在武威置西凉府”后含糊曰:“其下所置史无记载。”
比较详细的是《凉州(武威市)历史沿革》,自“宋朝宝元元年(1038年),把凉州纳入西夏版图,以西凉府为陪都”到 “西夏乾定五年(1227年),元朝灭西夏”,期间计189年。若从“宋庆历七年(1047年),后西夏西凉府创制发明中国最早的烧酒,被誉为‘西夏酒都’”到“西夏乾定五年(1227年),元朝灭西夏”,期间计180年。
在那个版图格局时刻分化组合的历史大动荡时期,以长达180年的时间跨度,仅靠1038年“以西凉府为陪都”、1047年“西夏酒都”等等几条,显然是难以修辞过去的。
(二)重大历史时间点
1、金国(1115年-1234年)
2、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227年﹝元﹞灭﹝夏﹞,1234年﹝元﹞灭﹝金﹞,1276年﹝元﹞灭﹝南宋﹞
3、金世宗完颜雍(1161年―1189年在位),金章宗完颜璟(1189年―1208年在位)
重大历史事件时间点:宋朝立国(960年)→金灭辽(1125年)→金灭北宋(1127年) →元灭夏(1227年)→元灭金(1234年)→元灭南宋(1276年)→明朝立国(1368年)
时间表明,早在1127年﹝金﹞灭﹝北宋﹞前的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就有“李元昊攻占甘、凉二州,从此河西属西夏版图”了。且,“宋庆历七年(1047年),与夏惠宗时期,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状态”。
那么,自1047年“西夏酒都”到1227年“元朝灭西夏”的180年期间,或者说自1125年﹝金﹞灭﹝辽﹞到1234年﹝元﹞灭﹝金﹞的109年期间,武威是不是曾经成为过﹝金国﹞的“﹝金﹞武威”?还是武威一直属于﹝西夏﹞的“西凉府”?
(三)《二妙集》中与武威相关的记述
《二妙集·序二·河东段氏世德碑铭》:“繇「辅」而上遡,其可知者为前﹝宋﹞司理参军讳「应规」,十一世矣。司理之五世孙,为﹝金﹞武威郡侯讳「矩」,生三子,长曰「钧」,次曰「镛」,又次曰「铎」。”
《二妙集·世表·【 季愈撰墓表】》:“「季昌」。「季连」。「矩」,字「子法」,赠中奉大夫、护军武威郡侯。”
《二妙集·世表·【 李愈撰碑】》:“「铎」,「矩」子,字「文仲」,正隆进士、华州防御使、武威开国侯。”
《二妙集·序二·河东段氏世德碑铭》:“「铎」以正隆二年进士,官至华州防御使,武威所因以得封者也。”
《二妙集·序二·河东段氏世德碑铭》:“在防御时,陇西「李愈」作《武威墓表》。五世之内,名德并着,自武威而至于今又六世矣。”
「应规」(十一世,﹝宋﹞司理参军)→ 「矩」(司理之五世孙,为﹝金﹞武威郡侯)→「铎」(「矩」子,华州防御使、武威开国侯,武威所因以得封者也)→“自武威而至于今又六世矣。”
1127年﹝金﹞灭 ﹝北宋﹞,“中州”已为﹝金国﹞版图。正隆,﹝金国﹞完颜亮年号。正隆二年(1157年),正是﹝金﹞灭 ﹝北宋﹞后30年,﹝金国﹞处于完颜亮四面扩展的强盛时期。从逻辑上论,「段铎」得封“武威开国侯”的时间要比“「铎」以正隆二年(1157年)进士”晚几年或好多年。从内涵上看,「段矩」“﹝金﹞武威郡侯”=“护军武威郡侯”。
“「矩」,字「子法」,赠中奉大夫、护军武威郡侯”一句表明,「段矩」是因为儿子「段铎」得封“武威开国侯”,才被“赠护军武威郡侯”。也就是说,“「矩」,字「子法」,赠中奉大夫、护军武威郡侯” 的时间差不多应与「段矩」得封“武威开国侯”时间相当。这与「段铎」“武威开国侯,武威所因以得封者也”的意思是一致的,意即「段铎」以下各代袭承带“武威”字眼的官爵是从「段铎」开始的。“自武威而至于今又六世矣”,从“赠护军武威郡侯”的「段矩」这一代起算,袭承“武威”字眼的官爵至少不止「段矩」「段铎」两代。
《二妙集·世表》显示,虽然“﹝金﹞武威郡侯讳「矩」,生三子,长曰「钧」,次曰「镛」,又次曰「铎」”,但从「段钧」的孙辈开始《世表》只录「段钧」一系,对「段铎」一系不再记述。这虽然是家谱的常规做法,但问题是,“武威开国侯”「段铎」一系也是“至于今又六世矣”,「段铎」一系承袭“武威”共几代?
《河东段氏世德碑铭》:“「铎」以正隆二年进士,官至华州防御使,武威所因以得封者也。”“在防御时,陇西「李愈」作《武威墓表》。五世之内,名德并着,自武威而至于今又六世矣。”“四子之孙凡十人。”“其九人皆仕,有禄位。”
意思就是,从「段铎」上溯到“十一世”“前﹝宋﹞司理参军讳「应规」”总计五代,“五世之内,名德并着”。再从「段矩」“为﹝金﹞武威郡侯”这个封号开始到“天官侍郎「段辅」”,段氏世代为官的下续历史总计“至于今又六世矣”。仅「段辅」的父辈「思永」「思诚」「思温」「思义」“四子之孙凡十人”中的“其九人皆仕,有禄位。”
“「成己」登正大进士第,主宜阳簿。及内附,朝廷特举平阳提举学校官,不起。”“及内附”,意即在﹝元﹞灭﹝金﹞的1234年或此前「成己」「克己」就归附﹝元朝﹞了,且“不起”“终隐于家”“不复仕”。
概而言之,从「段矩」“为﹝金﹞武威郡侯”到「段铎」“武威开国侯”以至其后几代人在武威做官,做的是﹝金国﹞的官。以“﹝金﹞武威郡侯”为起点,段氏官脉一直延续至﹝元朝﹞“天官侍郎「段辅」”,以至于“四子之孙凡十人”“其九人皆仕,有禄位。”另一角度说,至少从“﹝金﹞武威郡侯讳「矩」”到其后几代,段氏在“﹝金﹞武威”为官延续了多少年,﹝金国﹞在武威就统治了多少年。
关于﹝西夏﹞对武威统治的史据,除了1032年“河西属西夏版图”、1036年“在武威置西凉府”、1047年“西夏酒都”这么几条外,从1047年“西夏酒都”到1227年“元朝灭西夏”的长达180年时间跨度内,武威是不是始终属于﹝西夏﹞统治?
若从“金武威郡侯讳「矩」”“「铎」以正隆二年(1157年)进士”上推至少20年,再从“「铎」以正隆二年(1157年)进士”下沿至少一二代,那么,至少在这个时间段内,武威到底是“﹝金﹞武威”还是“﹝夏﹞西凉府”?
这个时间段,大体相当于金世宗完颜雍(1161年―1189年在位)、金章宗完颜璟(1189年―1208年在位)的时间段,也正是﹝金国﹞最鼎盛时期。
问题:至少在“金武威郡侯讳「矩」”“「铎」以正隆二年(1157年)进士”为时间轴的这个历史时间段内,武威到底是“﹝金﹞武威”还是“﹝夏﹞西凉府”?
这个问题,我郝厚璋郑重有请供职于凉州文化院的几位大专家大学者们解答出来一下。这才是尔等应当全力以赴干出来且应当干好的正事。可千万不要谦虚说自己不会干。
三、《二妙集》序一、序二、世表(郝厚璋点校)
(说明:1、原文未分段落,也无断句、标点。分段、断句、标点、标识、注释等系郝厚璋点校时所为,意在便于读者对原文原字原义一目了然。2、“「 」”内为人名。3、“﹝﹞”内为朝代名、国名。4、世表中原有“【】”标识。其中,“稷山段氏世表”的“【】”为郝厚璋所加。5、世表中“(以下…)”为郝厚璋特意标识,意即其上内容出于同一“【】”,同一“【】”内的行间距空一行者意示辈分不同。6、为便于读者准确理解,仅对重点字词句作了注释。注释见文后。)
第1章 序一(吴澄)
中州遗老值﹝元﹞兴﹝金﹞亡之会,或身没而名存,或身隐而名显,其诗文传于今者,窃闻一二矣。有如河东“二段先生”者,则未之见也。心广而识超,气盛而才雄,其蕴诸中者参众德之妙,其发诸外者综羣言之美,夫岂徒从事于枝叶以为诗为文者之所能及哉!于时,干戈未息,杀气弥漫,贤者辟世,苟得一罅隙地聊可娱生,则怡然自适以毕余龄,几若淡然与世相忘者。然形之于言闲①,亦不能自禁。若曰“冤血流未尽,白骨如山丘”,若曰“四海疲攻战,何当洗甲兵”,则「陶」之达、「杜」之忧②盖兼有之。其达也天固无如人何,其忧也人亦无如天何,是以达之辞着而忧之意微③。后之善观者,犹可于此而察其衷焉。
伯氏讳「克已」,字「复之」,人称“遯庵先生”。在﹝金﹞以进士贡,﹝金﹞亡余廿年而卒,终身不仕。
仲氏讳「成己」,字「诚之」,人称“菊轩先生”。在﹝金﹞登进士第,主宜阳簿。年过八秩,至元闲乃卒①,虽被提举学校官之命亦不复仕。
“遯翁”之孙「辅」,由应奉翰林扬厯台阁,今以天官侍郎知选举。邂后于京师④,出其家藏《二妙集》以示。一览如覩「靖节」⑤,三复不置。已而叹曰:“斯人也而丁斯时也,斯时也而毓斯人也。”昔之耆彦尝评二翁谓:“「复之」磊落不凡,「诚之」谨厚。化服摹写,盖得其真。”予亦云:“然。”
翰林学士资德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临川「吴澄」序。
第2章 序二(虞集)
河东段氏世德碑铭 【 有序】
翰林直学士奉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蜀郡「虞集」撰并书
泰定四年秋,天官侍郎「段辅」出其先世遗文以示,「集」读而叹曰:
“嗟夫,昔﹝宋﹞失中原,文献坠地,盖为﹝金﹞者百数十年。材名文艺之士相望乎其闲①,至乎明道正谊之学则或鲜传者矣。及其亡也祸乱尤甚,斯民之生存无几,况学者乎。而河东段氏之学,独行乎捄死扶伤之际,卓然一出,于正不惑,于神怪不画,于浮近有振俗立教之遗风焉。呜呼,可谓善自托于不泯者矣。”
于是「辅」告「集」曰:
“维段氏,世居绛之稷山。繇「辅」而上遡,其可知者为前﹝宋﹞司理参军讳「应规」,十一世矣。司理之五世孙,为﹝金﹞武威郡侯讳「矩」,生三子,长曰「钧」,次曰「镛」,又次曰「铎」。「铎」以正隆二年进士,官至华州防御使,武威所因以得封者也。「镛」先卒。而二人以文行称⑥,谓之"河东二段"。在防御时,陇西「李愈」作《武威墓表》。五世之内,名德并着③,自武威而至于今又六世矣。家学幸可征焉,子为叙而篆之,将刻诸墓道。”
「集」辱在同朝不敢辞,乃按而书之。凡「李愈氏」已表者不具,所具者自「钧」始。
「钧」生「汝舟」。
「汝舟」生「恒」。
「恒」生「克己」「成己」「修己」。
「克己」「成己」之幼也,礼部尚书「赵公秉文」识之,目之曰“二妙”。「成己」登正大进士第,主宜阳簿。及内附,朝廷特举平阳提举学校官,不起⑦。而「克己」终隐于家,一时诸侯、大夫、士皆尊师之。各有文集数十卷,「集」所为读而兴叹者也。
「克己」之子三人。「思永」「思诚」,河中府儒学教授。「思温」,皇子「安西王」召为记室参军,不赴;以子「辅」贵,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追封河东郡伯⑧。
「成己」之子曰「思义」,平阳路儒学教授。
四子之孙凡十人,「以」「英」「甫」「彦」「孚」,「辅」之兄;「彝」「经」「循」「顺」,其弟也。其九人皆仕,有禄位⑨。
独「辅」最显,以文行选应奉翰林,三为御史,徧历陕西、江南及中台。以司业教国子生,判太常礼仪院,寻式天官,誉名日盛,君子有望焉。
呜呼,自司理参军至于今,段氏十一传,凡二百有余年,而代亦三易矣⑩。文学之懿,前后相属,岂不伟哉!彼以功名富贵赫奕一时者,何可胜数。然而不过一传再传而声迹俱泯,自其子孙有不能知其世。视此孰为得失哉,故为之铭。铭曰:
气葢世兮虑徧物,邈无托兮久焉识。
眇若翰兮着微迹,何千年兮如白日。
翩翩兮弟昆,顾予庭兮鞠存。
嘉遯兮无闷,善自托斯文皇。
肇造兮有区,羣材来兮并驱。
匪伏兮有待,视其家兮多书。
岌维岳兮润流斯河,
世寖显兮子孙则多,
邦人有言兮先生之家。
第3章 世表
【稷山段氏世表】「应规」,宋司理参军
(以上【稷山段氏世表】)
【稷山段氏阡表】「季先」,「应规」四世孙。「季亨」。「季良」,字「公善」。
(以上【稷山段氏阡表】)
【 季愈撰墓表】「季昌」。「季连」。
「矩」,字「子法」,赠中奉大夫、护军武威郡侯。
(以上【季愈撰墓表】)
【 李愈撰碑】「彻」。「整」,「季亨」子,知太平县。「衡」。「术」。「衎」。
「钧」,「矩」子,字「平」。「仲镛」,「矩」子,字「和」。「仲盩」,厔县商酒都监。「铎」,「矩」子,字「文仲」,正隆进士、华州防御使、武威开国侯。
(以上【李愈撰碑】)
【 张万公撰墓表】
「汝砺」,「钧」子。「汝舟」,「钧」子。「汝翼」,「镛」子。「汝梅」。「汝楫」,「铎」子。「汝霖」,「铎」子。「汝明」,「铎」子。「惟忠」,「铎」子,守华州郑县赤水镇酒务同监。「惟孝」,「铎」子,守华州蒲城县荆姚镇酒务同监厦。
「恒」,「汝舟」子。
「克己」,「恒」子。「成己」,「恒」子,至大进士,主宜阳簿。「修己」,「恒」子。
「思永」,「克己」子。「思诚」,「克己」子,河中府儒学教授。「思温」,「克己」子。「思义」,「成己」子,平阳路儒学教授。
「似」。「英」。「甫」。「彦」。「孚」。「辅」,「思温」子,吏部侍郎。「彝」。「经」。「循」。「顺」。
(以上【张万公撰墓表】)
注释:
“然形之于言闲”:闲,间。繁体字“閒”为“闲”、“間”为“间”,文字繁简体转换时误认“間”为“閒”了。还有“至元闲乃卒”“材名文艺之士相望乎其闲”等。
②“则「陶」之达、「杜」之忧”:「陶」,陶渊明。「杜」,杜甫。
③“是以达之辞着而忧之意微”:辞,言辞。着,同“著”,著作。“名德并着”:着,同“著”,卓著,卓越。
④“邂后于京师”:邂后,邂逅。
⑤“一览如覩「靖节」”:「靖节」,陶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⑥“而二人以文行称”:文行,文与行,诗文才华与道德品行。
⑦“及内附,朝廷特举平阳提举学校官,不起”:意即原为﹝金国﹞官员,﹝金国﹞灭亡后内附﹝元朝﹞,﹝元朝﹞委任他为“特举平阳提举学校官”,但他坚守“忠臣不事二主”的节操拒不应命。下同“「思温」,皇子「安西王」召为记室参军,不赴”。不起,推托拒不应命。不赴,虽奉命而不赴任。
⑧“「思温」,皇子「安西王」召为记室参军,不赴;以子「辅」贵,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追封河东郡伯”:意思就是,「思温」其人曾经委官不赴,但因为他儿子「段辅」贵极人臣,所以他被﹝元朝﹞赠封了“中顺大夫”等荣誉官职和谥号。
⑨“四子之孙凡十人。「以」「英」「甫」「彦」「孚」,「辅」之兄;「彝」「经」「循」「顺」,其弟也。其九人皆仕,有禄位”:四子,「思永」「思诚」「思温」「思义」四人。十人,「以」「英」「甫」「彦」「孚」「辅」「彝」「经」「循」「顺」十人。按出生年月从大到小排列,「以」「英」「甫」「彦」「孚」等五人为「辅」的哥哥,「彝」「经」「循」「顺」等四人为「辅」的弟弟。「以」「英」「甫」「彦」「孚」,按世表【 张万公撰墓表】应为“「似」「英」「甫」「彦」「孚」”,“「以」”“「似」”应为避讳字或音以增减笔处理的结果,实为同一人。
⑩“而代亦三易矣”:意即经历了﹝宋朝﹞﹝金国﹞﹝元朝﹞三次改朝换代。
(2022年12月13日开笔,
2022年12月18日终稿)
2025-05-04
2025-05-03
2025-05-03
2025-05-01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28
2025-04-28
2025-04-25
2025-04-24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