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茂森长篇游记《川西朝圣纪行》(之七)
来源:文旅网 | 作者: 林茂森 | 发布时间: 2022-11-18 | 853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文/林茂森


来到理塘领略中国最美6大草原之一的毛垭草原,目睹了“日照金山”贡嗄雪山的尊容,听的最多的是玛吉阿米和仓央嘉措的爱情故事。

玛吉阿米

来在圣地青年书吧体验理塘文化,听到最多和最动人的讲解,莫过于玛吉阿米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爱情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大约在几百年前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坐落在拉萨八廓街东南隅一幢藏式餐馆里,来了一位神神秘秘的僧人用餐。那僧人妥妥儿与餐馆新来的一位少女相遇,当僧人看到少女如星星般耀眼,如月亮般皎洁,如“八宝”般美丽,那容颜便深深地烙印在了僧人心中。从此僧人常常光顾这家餐馆,每每期待着与这位少女的重逢。一来二去两人产生了甜蜜的爱情……这位少女就是玛吉阿米,而那位神秘僧人便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相传玛吉阿米出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丹巴县巴底乡美人谷。村中有上千余人口,是西夏祖先党项羌的后裔。丹巴美人谷的女孩,继承了西夏皇室的血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与美丽。他们几乎不施粉黛,也用不着华丽衣饰来妆扮,天生的冰肌玉肤似贵妃初浴般凝脂含烟;瘦长而圆润的体态似出水芙蓉般天生丽质,在英俊潇洒的男士眼中,简直美的不要不要的。她们温柔善良纯朴贤淑,她们勤劳勇敢艰苦朴素,她们放牧过牛羊也耕种过土地,她们上的了庭堂下得了厨房,是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绝美的丽质佳人。而玛吉阿米正是她们中的一位佼佼者。玛吉阿米美若天仙聪慧过人,青丝如云鬓花摇,两腮似桃花初绽,身材凹凸有致俊逸洒脱,水蛇腰腰发面臀楚楚可人,乍一露面便像巫山云雾般迷人!玛吉阿米二八佳人初长成,来拉萨八廓街餐馆谋生,天公作美造化弄人,端端儿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不期而遇,于是派生出了一段凄美感人的爱情佳话。玛吉阿米在藏语中意为未婚的姑娘,据说两人在频繁的交往中,多才多艺的仓央嘉措,为倾心相爱的姑娘,取了玛吉阿米的名字。


也有传说仓央嘉措在入选达赖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意中人达娃卓玛,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终日相伴耕作放牧恩爱至深,曾对着月亮起誓生生世世不负彼此,可这一切在仓央嘉措被接入布达拉宫后便灰飞烟灭。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拉宫后,他厌倦深宫条律森严单调而刻板的生活,时常怀念着故乡纯朴友爱的生活习俗,依恋着青梅竹马的美丽情人。于是便经常微服夜出深宫,在民间寻求普通人的纯朴与友爱。巧不巧遇见了少女玛吉阿米,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爱,两人便时常在八廓街餐馆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一天夜晚下了大雪,铁棒喇嘛大清早发现,雪地上有人回宫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到仓央嘉措的寝宫。再跟着脚印寻去,便寻到了八廓街餐馆。随后铁棒喇嘛派人去驱逐,把玛吉阿米流放到荒原。并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了禁闭。有关玛吉阿米与仓央嘉措的浪漫传说,真伪曲直迄今已无法考证,但他们命运的结局大多以悲剧而告终。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在八廓街餐馆私会,玛吉阿米被铁棒喇嘛派人流放到荒原,仓央嘉措被关了禁闭后命运如何,还要从仓央嘉措的身世说起。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出生在藏南宇松地区一户信奉藏传佛教的普通牧民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过人,他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却不能进入布达拉宫享受优厚待遇,而是在家乡学经修行,时常随母亲一起不辍劳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二十五日,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在布达拉宫圆寂。十五年后14岁的仓央嘉措,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月二十五日入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受到严格监督学经修道,对于种种清规戒律他感到压抑难以适应。在宫中他虽有达赖喇嘛之名,却并无执掌大权之实,象傀儡一样地生存,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仓央嘉措内心抑郁,索性纵情声色,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所云:“住在布达拉宫里,我是活佛仓央嘉措;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荡子达桑旺波。”相传他化名达桑旺波,每每在夜晚微服出宫,以贵族公子身份,流连于拉萨街头酒家、民居,后来竟头蓄长发,身穿绸缎便装,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宫外女子家,与玛吉阿米那段凄美爱情佳话也因此流传开来。



当仓央嘉措得知玛吉阿米被铁棒喇嘛流放荒原,他肝肠寸断对深宫心灰意冷,自动放弃六世达赖喇嘛高位,避免了权谋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是躲进艺术殿堂一头扎进文学的海洋,用诗歌来阐示佛经真正教义的伟大,和平凡人生真善美精神世界的美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下旨废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诏送京师。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坐下打坐因此圆寂。然而仓央嘉措不是一位凡夫俗子,确是一位有厌弃政教权谋热爱和平的历史人物,更是一位诗歌造诣高深文学成就卓著的一朵异葩。因此他在押解途中是否真的死亡,也勾起我深入了解的浓厚兴趣。关于仓央嘉措的生死,一直是历史争议的热门话题,遂有各种传闻莫衷一是,一说他在押解途中夜遁,化名为阿旺曲扎嘉措,云游天下广结善缘,晚年来到内蒙阿拉善圆寂于此,被当地人信奉为上师,左旗“噶丹吉林”广宗寺因供奉六世达赖喇嘛的灵塔而闻名宗教界。

仓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驰名中外,中外译本就有十多种。他的诗歌表现了他传奇人生的爱与憎、苦与乐、行与思、感与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

民间流传手抄本《仓央嘉措情歌》,收录诗歌360余首。                                     

诗如其人,仓央嘉措写给玛吉阿米的诗流传很广,如《在那东山顶上》云: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玛吉阿米的面容,渐渐浮现在我心上。黄昏去会情人,黎明大雪飞扬。莫说瞒与不瞒,脚印已留在雪上。”毕竟仓央嘉措永远不可能回到少年时代的自由天地,也永远不可能与任何一个女子长相厮守。正如他的诗所云:“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的情诗脍炙人口,充满对情爱的憧憬,情深谊长的著名情歌《那一天》这样写到:“那一,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这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捧读诗文《那一天》,只觉缠绵忧伤,令人扼腕哀叹!

仓央嘉措云游天下讲经说法,每至一地都一刻不曾放弃对玛吉阿米的思念与寻找,他在组诗中这样写道:“我走过无数长满青苔的江南幽幽小巷,在无数的桥上伫立凝望。在船娘放歌的小调里,在秦淮的浆声楫影里,在悠悠的江南丝竹里,在情思绻绮的昆曲里,寻觅你的芳踪,你会在哪个雕花的窗棂出现……茫茫戈壁里,我己变成胡杨林,我的周围也曾草丰水美,可谁又知世事沧桑变迁,他们都离我远去,我也已伫立千年不倒,站成永恒姿势。用热情似火的心,用最艳的秋色,只为等待你的到来……我从千年的楼兰穿越,穿越到这茫茫戈壁,漫卷的黄沙挡不住我前行的脚步,只为前方的海市蜃楼里,有一位美丽的姑娘,为追寻你,我跋涉了千年!借我一对苍鹰的翅膀,顶着烈风,冒着冰雨,穿过极寒,飞过高高的喜马拉雅……我曾没有自主的呼吸,身体也已冻僵,可我忍耐着坚持着,到达了布达拉宫!我在最纯净的地方与你相约!把最洁白的云朵当作哈达献给你,把最美的格桑花编成花环套在你洁白颈项……那年的转山转水转经筒,却转不过你!如那姆那措的湖水,你那深深的深深的深邃的眼。我与你相约,相约在如诗神秘的唐卡前,相约去八角廊,听檐下风吹过,清脆的风铃声。我走过千山万水,却走不过你!为一句誓言相约,相约在今天,相约到永远!”听完这首优美的情诗,驴友们眼眶中蒙了一层水雾,心被深切的感动着。仓央嘉措寻遍天涯海角,到死未能再与玛吉阿米见上一面,但缘已尽情未了,而这尘世的未了情缘,终究使这位千古情种抱憾终身。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林茂森,1959年生1976年工作,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用名森林甘肃山丹县人。一生勤勉从教、从政,曾任山丹艾黎纪念馆副馆长、山丹县人大副主任、退休于张掖市人大办公室。系甘肃省高级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省作协、省视协会员,张掖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张掖网络作家协会理事,山丹艾黎纪念馆高级顾问,作家、编剧、书法摄影爱好者。

感悟并践行“光荣属于埋头苦干的人,幸福属于艰苦创业的人,真知属于大胆实践的人,成功属于勤奋追求的人”的人生格言。自20世纪80年代发表作品,1983年创办校园刊物《幼芽》,1992年合创《焉支山》杂志的前身《焉支山风情》,著有论文集《实践与思考》、散文集《生命河》(获全国伯乐文学二等奖)、小说集《人生路》《森林小说散文集》,《山丹旅游》(获张掖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青山绿水·新张掖》(文脉卷)、《张掖民俗》《金张掖旅游》;20集电视剧本《天意》、电影剧本《最后一个匈奴》《乡村有爱情》(分别获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推介影视剧本奖”),电影剧本《路易·艾黎》(获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潜力影视剧本奖”),创作电影剧本《培黎之星》《沙漠上的培黎医院》《“新冠”众生相》《安贯布什嘉》《大马营》《回道小酒馆》《守墓人》,纪录片剧本《裕固族民俗》《黑河水》,微电影剧本《乡村年夜饭》《承诺》等;创作舞台剧本《国博故里》《苍狼战神》《韶华》;发表“大型山水实景歌舞剧”剧本《隋炀帝西巡焉支山》、“大型舞台内景历史剧”剧本《苍狼战神霍去病》。主编《山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合编《山丹史话》《山丹放歌》《山丹民歌》《百花池》等。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