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振川:金塔也有胡杨,沙漠也有漂流—沙漠与漂流的哲学思考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 鲍振川 | 发布时间: 2025-07-04 | 11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1年秋,疫情解控。夕阳秀基金会在敦煌举办老年文化艺术节圆满闭幕。为感谢酒泉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从敦煌返回酒泉。

“走进敦煌旅行社”总经理王建华陪同前往,得空儿,提议去看胡杨。

王总的提议,让人想到,金塔也有胡杨,还的确值得一看。

 

金塔胡杨

 

万亩胡杨,时至金秋,尤为壮观‌。分布密集,长势旺盛,色彩饱满而艳亮。

绿色的树叶,逐渐泛黄,映在湛蓝的天空,与荒芜沙漠相呼应,树枝在秋风中摇曳,树叶在阳光下闪亮,与明媚而灿烂‌的自然景观相融汇,一幅如梦似幻的画卷。

胡杨林与鸳鸯湖相依相伴,既有荒漠的苍劲,又有水乡的柔情,色彩反差营造出金塔胡杨独特的韵味‌。

欣赏胡杨,真如仰慕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它的外在形象,有着健康姿态的美感;

它的内在心灵,无惧风沙的厮磨,彰显蓬勃的生机。任凭狂风沙暴的摧残,铸就铮铮如铁的躯干;饱经千年岁月的苍桑,生生不息,奋发昂扬。

它的枝杈,嫩于金色软如丝,散发着舒展幽幽的活力。

它的叶片,如彩蝶起舞,轻盈飘飞,一副天然的精致艺术品。

它的树干,笔直挺立,线条流畅而有力,展现出一种坚强和稳定的力量,给人一种安全庇护的踏实感。

它的树态,表现为从它的所在,过渡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的极强生命力,溢散出勃勃生机,彰显着乐观向上的生命观。

胡杨,美不胜收,浮想联翩,流连忘返,却无深刻的感念,

今年五月,殷爱娟再次带来巴丹吉林胡杨的信息,她是金塔县鸳鸯文旅公司董事长。

在我看来,金塔一直是感觉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

1968年,挚友李克栋和我心仪的她,到金塔大庄子插队。我则到了玉门赤金公社,同属酒泉专区,却如天涯一方。

一直想去,因交通不便,却未实现。

都说金塔较之玉门稍显落后。不过,落后的环境,逼迫人去多思多虑,要为生存之道去苦思冥想。

2005年,应邀到酒泉东风航天域,途经金塔。神舟五号,刚从这里上天。神舟宾馆吴所长、蔡指导员陪同去看胡杨,方觉这里易生情思。

胡杨、红柳、沙棘……姿色不艳,味儿浅淡,但极繁茂,极有耐力。航天人与胡杨一样,丝毫没有地处荒漠的沮丧,的确没有。环境恶劣,却依然躯干如铁,虬技如箭,岁月没有消蚀它成长的意志。

金塔毗邻航天城,想必一样,这里山依旧,风依旧,人依旧。都市已黯然失色于日月,在这儿却坦彻如洗。

人生的岁月和情感,这里也依然坦诚透彻。

 

创新思维的无限可能性

 

殷爱娟的公司在文旅开发运营的创新思维,出乎意料之外。

金塔的特色是什么?发展文旅的引爆点又是什么?

人人都想发展,但他们没有盲目;人人向往富足,但她没有追求浮华;意在摈弃贫困落后,唯她求真、务实的精神,更显光华。

这许是金塔人的哲思,实为金塔发展精神的辩证法。

殷爱娟发来胡杨的照片,无论在戈壁荒滩的裂隙,还是风沙弥漫的大漠,自有胡杨独特的生存智慧。

再看金塔文旅发展的规划,金塔人与胡杨一样,有着与环境相得益彰的智慧表现。

金塔的落后,恰似苏格拉底所说的“牛虻”,它以持续不断的刺痛,保持精神的清醒。

鸳鸯湖、金沙湖,可谓戈壁荒漠之眸。

2025 年,金塔欲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沙湖漂流是规划的重点。难以想象,戈壁荒漠也将出现“激流勇进·水上乐园、万年冰窟·冰雪世界、时光穿越·探险乐园”的特异性景观。

一个顺应文旅发展新趋势,具有一定刺激性和体验性的水上漂流,与“四湖一溪”景观,以及周边山脉、沙滩、戈壁、湿地、林地等生态资源融为一体,不但提升着景区旅游业态和吸引力,还对就业、增加城乡收入有促进。

创意非同一般,可圈可点!

巴丹吉林,黄沙千里,浩浩荡荡,如凝固的浊浪排空,又似天神倾覆的热流,灼灼然灼人眼目,蒸腾着无形的火焰。

这里恍若死亡的疆域,生命的禁地,是造物主遗忘的角落。

戈壁沙漠的腹地,却藏着几泓碧水——鸳鸯湖、金波湖、达尔宗湖和晚霞湖。

初见,疑为海市蜃楼。远望清澈碧绿,如翡翠镶嵌于金铜之上,又似大地忽然睁开了一双湿润的眼睛。

走近,先是沙枣、胡杨、白杨,倔强地挺立,灰绿的叶子蒙着沙尘,却依然透出生命的坚韧。

两者之间,存在沙漠体验与水上漂流的哲学反差与平衡。

 

戈壁沙漠的水上漂流

 

沙漠干旱,或为逼迫,或为催生,象征着存在的虚无性与静态的永恒。其广袤的荒芜与寂静,迫使景区直面存在落后的本质,如海德格尔的“被抛境遇”,物质匮乏中凸显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四片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潺潺流淌,湖畔满界细软的沙滩,水边芦苇丛生,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低语着古老与时尚融合的秘趣。

水上漂流,体现了它所存在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

水流变化无常,如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要求动态适应,水的托举张力,暗含着发展的可能性。

两者的反差,在于沙漠是固体的虚无,漂流是液态的变易;戈壁消解了创新的意义,漂流则在普通无常中创造新意。

两者之间,也有认识论的平衡,便是消费者感受的辩证。

枯燥的四湖变了,变得意趣横生。

沙滩漫步,微风和煦,温柔缱绻的湖水,沐风赏景的陶醉,意境唯美,令人心动不已。

湖水澄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恍若天空坠落的一块碎片。

柳枝轻轻拂起湖水细碎的波纹,阳光便在水面忸怩舞来,金光闪闪,刺得睁不开眼。

两者通过极端环境的营造,剥离了常人对金塔的认知。

沙漠的单调与漂流的动荡,均迫使消费者以原始感官,重新认识金塔,获得“身体知觉”。

连绵沙丘, 阳光单调, 风吹沙粒渐起, 没有生命痕迹的荒凉之地,每一步都显得如此沉重迷茫,苦苦寻找方向, 前路在何方?

水上漂流,一种勇敢者的游戏,其中的魅力,在于那种无拘无束、自然洒脱的感觉,挑战中,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所有沙漠的“空”,漂流的“满”,共同指向现代消费意识的纯粹性。

沙漠通过环境匮乏净化思维,漂流通过沉浸体验激发本能,最终,则回归对金塔发展本质的直观性把握。

这里有可能产生伦理学的反差:抗争与顺应。

沙漠伦理要求对抗性生存,而水的缺席,则迫使金塔人以创新意识争夺市场生存权。

漂流伦理则强调与自然的协作,如道家“顺水而行”,借力水流而非对抗,体现东方“无为”的智慧。

两种创意,构成金塔面对发展的姿态——抗争与妥协的辩证统一。

金塔开发戈壁沙漠水上的漂流,可否达到旅游美学的终极统一,即崇高与和谐。

沙漠之美,在于荒芜的崇高,如康德有“可怖的壮美”之说,令人敬畏。

沙漠夜晚,星辰如钻,镶嵌在幽邃的天幕,闪烁着令人心醉的光芒。广袤无垠的沙海,沙丘缓缓起伏,宛如梦境的波浪。

漂流之美,在于动态的和谐与体验,如毕达哥拉斯赞赏“宇宙流动的秩序”。

激流勇进,漂速的刺激,仿佛置身于梦幻的冒险之旅。如同狂风中的呐喊,释放着内心的狂野。

一场与自然的亲密较量,一次灵魂的洗礼,生命中的一场狂欢,让人焕然一新,忘却烦恼。

当沿海的季风,带来物质的丰沛;金塔的朔风,却雕刻着思想的棱角。

干旱严寒并不是金塔发展的阻碍,而是思考突破的催化剂。

落后贫瘠的土地,培育着最富饶的心灵辩证法。

就像斯多葛学派,在罗马的奢靡中坚守清贫,金塔人在物质的匮乏中,发展出精神的富足。

佛窟的工匠,用三色颜料创造万千气象;旱地的瓜农,在卵石砂田育种蜜瓜,这些生存智慧,印证着黑格尔的命题:正是对立而融合的思考,催生了更高层面的综合性进步。

蔚蓝的天空、松软的沙滩、高高的白杨、舒适的躺椅、五彩缤纷的遮阳伞……鸳鸯湖沙滩,瞬间滋生一种步入海岛的错觉。

斜倚沙滩的躺椅,放空自己,感受宜人的微风,欣赏美妙的景色,好不惬意!

湖岸边的沙地湿润而坚实,踩上去不再像沙漠中那样下陷,反而有一种润实的回馈。

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才为发展正道。

广阔的水面,不知名的水鸟掠过,转瞬即逝的影子,俯冲直向悠游自在的游鱼,银白的鳞片扑闪出水面,鱼儿进行无效地挣脱。

生存竞争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发展的特殊形式。

忽视对手的挣扎,往往无效。

湖水、绿洲,戈壁荒漠中的异数,绝境怀抱中的生命,无望中的希望。它顽强地发展着,不为证明什么,也不为显示什么,仅仅因为它发展着。

 

创新密码的传承

 

湖边的树木花草、鱼虫鸟兽,都在这与外隔绝的小天地里,完成了自己生命的轮回。

金塔的创新发展,应当是一场扬弃(Aufhebung)——既克服又保留的辩证思维,喻示文旅产业生命发展的轮回。

已看到,金塔拒绝了将文旅发展,简化为对创新的拙劣模仿。

就像第欧根尼拒绝亚历山大的馈赠。

真正的进步在于,让高铁汽笛取代驼队玲响的同时,不让商业算计取代古道热肠;当玻璃幕墙拔地而起,不可遮蔽祁连雪峰映衬的星空。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技术的本质绝非技术本身,金塔的发展,决不是单纯的物质堆积,而是带着沙漠痕记的存在方式。

沙子是时间的象征,看似千变万化,却又从未改变。它似乎是一种经过打磨、堆积而成的岁月的集合,而每粒沙则像是组成时间的原子,一颗一颗流逝。

如果把地球倒置,巴丹吉林沙漠就会变成一个高点,可以使用它来计时。

这样,就意味着生命犹如巴丹吉林沙漠一样漫长而壮丽。人一生就像一个沙漏,看不见沙漏里的沙究竟有多少,也听不见沙子漏下的速度有多快。

但可以确定的是,那沙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

时间就是那沙漏里,握不住的流沙。无声无息地悄悄流逝。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恍然,人生已过大半。

当想要去紧紧抓住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悄悄的从指尖溜走。

有人说:握不住的沙,就让它随风消散。

就像感情,抓的越紧,似乎越感觉抓不住。还不如放开让他自由自在。

双手掬一捧巴丹吉林的细沙,感受沙的温度。沙带着大地的温度,拥着大地的气息,仿佛时光就在指尖流淌。

时间就像沙漏,漏掉的是时间,漏不掉的是回忆。

回忆里起起落落,就像溜走的沙,四散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却始终无曾有湖水、漂流和荡舟的记忆。

一片片湖水,它的色彩与戈壁黄沙虽有鲜明的对比,却并无格格不入的对立。

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冰冷的祁连雪到温腾的鸳鸯湖水,都在默默地参与着大自然的循环。

雪、冰、水、气、云,在不断地流动往复,像一条永不停息的脉搏,贯穿于大地之中。

巴丹吉林是金塔的时空,是它的神态和气势;祁连雪水北大河是金塔的命门,是它的血脉和气色。

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偶然碰撞在一起,遂即相容相和,又有意想不到的新趣。

鸳鸯湖、金波湖,一片金色的沙滩,视野开阔,放眼望去,水天一色,湖水映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与金沙相映成趣,甚是动人。

风轻云淡的日子,成双成对的恋人,夫妻双双携着孩子的小手,漫步于湖边沙滩,或戏水、玩沙、听戏、打刷,度假风满满,不失为一种怡昕的休闲

金塔,戈壁沙漠,水上漂流。初想,是方枘圆凿、水火不容。细思,两者必然会有深层的统一。

成功在于,二者皆通过消解人为的控制,揭示文旅发展的本真,最终指向谢林所言“绝对者”的无限性——荒漠的凝固永恒,与漂流的永恒变动,不过是同一环境本质的两面。

戈壁沙漠与水上漂流在现象层,构成发展方式的极端对立。

却在哲学层面,达成深层的平衡,沙漠以“寂”启示本质,漂流以“动”演绎过程。

金塔营造的环境反差,恰如存在主义的“境遇”与道家的“道”,共同构成金塔人理解自身与环境的完整坐标系。

看来,创新密码传承的价值,哪里都是一样。

漫步于湖的四周,草木渐次茂盛。胡杨树挺立着,有的已经枯死,却依然不倒,干枯的枝桠伸向天空,像是仰天质问?

有的则郁郁葱葱,阳光下的绿叶几乎透明。树下,野花星星点点,紫的、黄的、白的,虽不艳丽,却格外动人——一片点缀于戈壁、沙漠的湖水,任何生命都显得弥足珍贵。

鸳鸯湖水的颜色最奇妙。近看清澈见底,远观却呈现深浅不一的蓝绿色调,时而如翡翠,时而如蓝宝石,随日光角度变幻莫测。

烈日当空,湖水蒸腾着淡淡的水汽,远处的景物微微扭曲,如梦似幻。静立湖畔,几乎听见湖的心音,感受生命原始的脉动。

傍晚,风凉,恋人不由地拥紧。湿润的湖风,沐浴全身,倾情拥抱,提升着体温。脚踩细腻的软沙,手挥电子拍驱蚊,牵手悠闲地散步,看浪花翻卷,听水声潺潺,悠享闲情逸致。

或是相约,梦幻露营,支起帐篷,饱览湖光夜色,体验露营情趣儿。喝着啤酒、吃着烧烤,甜蜜的感受,莫过于月夜冷风里的热吻,早已融入鸳鸯湖的意境。

鸳鸯湖水面平静,永远不去争强好胜。倒映着流云与星空,看惯了日出日落,却从不曾干涸。它像大地的眼泪,又像荒漠之眸,静静地注视着苍穹,沉默而深邃。

一泓清水成了一个隐喻——生命总能找到出路,美总会在最不可能的地方绽放。

戈壁绿洲不需要被赋予意义,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荒芜最有力的回应。

鸳鸯湖,美丽与荒凉并存的境地,活着的胡杨,透散着大自然神奇的魅力。孤傲的枝干,溢散出勃勃生机;一片落叶,也有生命脆弱的叹息。仿佛眼前的世界,简单了,透彻了,明亮了,纯粹了,神清气爽之际,又有恍惚迷离。

昨天夹边沟一样的荒滩,不再有风沙磨砺蒙昧的阴影,而是发展进步的火花。

当浮华的霓虹,照亮消费主义的狂欢,金塔的灯光下,同样可书写创新的寓言。

金塔追求的现代化,如像胡杨的根系——越是向深处扎入干旱的土壤,越是能向上生长出抗拒风沙的枝干。

落后,教会金塔人计算每一株绿苗的价值,这种精确性,正是科学精神的雏形;干旱,逼迫金塔人思考每一滴水的去向,系统性考量,恰是哲学思维的基质。

金塔的落后,不过是巴丹吉林沙漏的暂歇符。而沙漏滤出的思辨精神,却是创新的时空,落后贫瘠必将转化为思想的沃土。当金塔在缺水环境中,培育出精神的绿洲,它便完成了最深刻的超越,不是成为另一个上海或深圳,而是成为更为完善的金塔自身。

正如尼采超人学说的启示:真正的进步不是模仿,而是超越;不是追随,而是创造。在这片生长着胡杨与风电场的土地上,正在书写着属于未来市场的生存辩证法。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