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日报记者 潘静新
“走进六万大山深处山青水秀的小山村大车坪,踏上依山势而砌的69级‘水泥’台阶,这些台阶经历了190多年的风雨,仍然坚固如初,这么偏僻的小山村的村民能够学习和掌握当时最先进的‘水泥技术’,让我感到震撼!” 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实地考核组于7月31日来到博白县永安镇新祥村大车坪,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专家、高级工程师宋献生对村中的69级台阶及一大片保存良好的古建筑赞不绝口。

据了解,大车坪的灰沙水泥阶梯约建于1830年,其所用的“水泥”技术,与南京的明城墙所用材料相似,用的是灰沙水泥,石灰石用火烤之后化成石灰浆,混合泥土、糯米汁而成,效果比现代的水泥一点都不差。傍山傲立的古台阶,已经成为游客到大车坪必定打卡的网红景点。

登上台阶,飞檐碧瓦的门楼后面是客家老祖堂,还有一大片错落有致传统老屋,均有台阶和通道连接村中的四面八方,可谓四通八达。可以看出村庄在选址设计的时候,就非常考究, 也很有文化眼光。整个旧村的建筑格局在69级台阶上面,不破坏山水,又利于防御和生活,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这在当时来说应是一个创新。村里的老屋均是石基夯土结构,歇山顶, 黄墙黑瓦,木质门窗,具有极好的隔音、隔光效 果,且冬暖夏凉。这些老建筑保留得这么好,一是当时的建筑水平高,说明村民当时就勇于走出大山去闯荡、学习,又能再走回大山来建设家乡;二是村庄的文化氛围好,历代村民都小心翼 翼守护着祖先留下的丰厚遗产,守护着养育他们的大自然。

第二个让考察组感动的点,是大车坪的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大车坪历代崇文尚武,民间文化底蕴丰厚,耕读传家家风得到弘扬。近年来,从大车坪走出去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冯三四情系故里,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村中组织一批乡贤大力挖掘、整理村史,重点是挖掘民族英雄冯子材在大车坪生活期间的历史故事,围绕民族文化振兴打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的“文化五牌”。此外,冯三四利用他在文化界的影响力,每年都组织几批文化名家采风团到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每位作家、诗人、艺术家到访后,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创作出主题突出、内容主富而细致的文艺作品,犹如展示出一幅幅乡村美丽的风景画,还有多位名家为大车坪各景点题字。冯三四和他的大哥冯泳棋利用自家祖宗留下的旧屋宅地上,建起了一栋居住与文化综合楼“大车坪壮府民俗文化馆”,楼内数间居室以历代文化名人字号、词牌名、雅居、名篇等意思命名,供作家、艺术家采风活动临时居住;四楼设为大车坪壮府民俗文化馆、大车坪冯子材纪念馆,展示祖辈留下的古物品、簇簿、客家民俗用品、民间工艺、文化图腾等,以及冯子材生平与有关收集到的物品。楼内外到处展示着区内外文化名家、学者前来采风创作出来的作品。每当民间节日或各种喜庆日子,客人来了,村里都会有各式各样的即庆表演。这种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文化活动,让大车坪的村风民风更纯朴,村民凝聚力更强,也让大车坪名声远扬,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古台阶、古民居、冯子材旧居、石赏江飞瀑、碑志颈瀑布群等都是游客最喜爱的景点,村里的泉水草鱼、山竹笋、八角等土特产供不应求,大车坪成为县里乡村振兴示范点。

最后,专家考核组一行与陪同人员座谈交流时,永安镇党委李毅书记发言,表达专家们对大车坪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予以肯定,并对今后古村落古迹遗址、建筑物的保护以及久远的先辈历史文化进一步挖掘与传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等非常赞赏,并表达感谢。